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西方經濟責任論考驗中國智慧

http://www.CRNTT.com   2010-07-30 08:00:10  


  中評社北京7月30日訊/西方一些國家最近拋出所謂“順差國責任”、“債權國責任”、“儲蓄國責任”、“能源消費大國責任”、“碳排放大國責任”等論調。此間《經濟參考報》法發表孫韶華文章表示,這些來勢凶猛的“責任”系列論調,實則是非常不負責任並且沒有事實依據的。

  文章指出,雖然中國的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這是不爭的事實。金融危機提供給中國的應該是反思發展模式、重新明確發展方向的機會。從人均GDP看,世界上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上的有97個國家和地區,1萬美元以上的51個。美國、日本等18個國家在4萬美元以上,中國長期排在百名以外。從現代化水平和程度看,中國仍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之中,與已進入後現代化的主要發達國家間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此外,中國的發展模式中仍存在發展方式粗放、經濟結構不合理、體制機制不健全等深層次問題。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既要從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集約型增長,又要從單純的增長轉變為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的經濟發展,任務艱巨而複雜。特別在當前世界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保增長與調結構同步進行,更是艱難。

  在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中,中國負重前行,與世界各國一道應對危機,在全球經濟下滑的態勢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展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國,在2009年全球貨物貿易額下降23%、美國進口下降26%的情況下,中國進口降幅僅為11%。今年以來,中國進口維持40%的增幅,外貿順差持續下降,為世界經濟復甦做出了毋庸置疑的貢獻。今年6月,中國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改革,放寬了人民幣的波動幅度,使匯率更能反映市場供求變化,受到多數國家讚賞,這是中國對世界負責任的又一表現。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