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 |
秦輝:南非“經濟奇跡”的背後 | |
http://www.CRNTT.com 2010-06-09 10:18:43 |
經濟騰飛的要素一是人力,二是土地。南非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被稱為“非洲經濟巨人”,一定程度上是以“進城黑人”的廉價勞動力換來,二元體製造成貧富差距的繼續擴大。此間《經濟觀察報》今載清華大學教授秦輝的文章《南非“經濟奇跡”的背後》,從種族隔離前的南非講到民主化後進入全球競爭領域的南非,為我們勾勒了一幅南非發展的全景圖,它的發展路徑或許能給人們更多的啟示。 許多中國人對南非的印象似乎只是金礦和布爾山羊,其實南非早已是個以製造業為主的國家。該國製造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起飛,二戰期間超過采礦業成為國家最大經濟部門。1965年,製造業產值更超過了采礦業與農業之和,南非成為非洲唯一的真正工業化國家,6%的人口占有全非洲三分之一以上的經濟產值。從GDP來看,南非1932年僅為4.66億蘭特,1972年達到150.52億蘭特,到1980年已達592.00億蘭特。也就是說,南非國內生產總值在1932-1972年的幾十年間持續高增長,平均7.3年翻一番,直到種族隔離造成的矛盾尖銳化,“奇跡”難以為繼,1970年代末經濟減速,1982年首次出現負增長。在相當長的時期,“南非堪與當時經濟發展速度為世界之最的日本相匹敵”,被稱為“非洲經濟巨人”。 南非的“經濟奇跡” 南非的經濟“奇跡”有兩個特點:一是外向型,由於多數人口(黑人)消費能力低下,南非長期“內需”不足,利用外資、開辟“外需”是南非“奇跡”的特征。1957年-1972年間,南非經濟增長的40%得益於外資。高速增長時期的南非,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雙順差”都領先於GDP而呈 “超高速”增長:貿易順差,1950年為1.43億美元,1980年激增為74.30億美元,以後才隨“南非模式”的危機出現下降。資本項目順差,1965年為2.15億美元,1982年達23.66億美元,17年裡年均增長達15.2%,但種族隔離制度出現危機後就急劇下滑,1985年後出現了負數(資本外逃)。此前,南非依靠“經濟全球化加低人權優勢”成為世界投資利潤率最高的地方之一。1979年美國在南非投資的平均利潤率達18%,而在發達國家投資平均利潤率僅13%,在發展中國家也僅14%。 二是南非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先於經濟增長。由於“低人權優勢”,南非國家可以隨意圈占黑人的土地,這是絕大多數民主國家做不到的。因此南非得以大量占地,修建基礎設施。如南非的人均汽車擁有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並不算高,但其高速公路的建設卻領先於多數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其里程一度僅次於美國、德國,而居世界第三。 “南非奇跡”主要富了白人,但南非白人經常以“南非黑人的生活水平高於這個大陸上任何地方(的黑人)”來為自己辯護。這種說法當然掩蓋不了白人與黑人之間觸目驚心的收入差距和經濟不平等,更不能替當局剝奪黑人政治權利和其他基本公民權利的惡行遮羞。但僅就這句話本身而言,應該說也是事實。持續經濟增長使得哪怕是在這種體制下受欺負的黑人,生活也在提高:縱向看,他們比以前要好;橫向看,他們比周邊那些黑人掌權的鄰國,大眾生活水平也高出一截。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南非多年來一直是周邊各國,尤其是莫桑比克、馬拉維、斯威士蘭、萊索托、津巴布韋等國大量黑人勞工的打工地,其數量占這些國家勞動力的很大比重,甚至更遠的坦桑尼亞與贊比亞也有在南非的打工者。儘管南非這些外籍黑人的待遇還不如南非本國黑人勞工,但顯然他們在南非的收入要高於在本國,否則他們不會來。 在種族隔離時代,南非黑人占人口的3/4,個人收入只占1/4。1982年,南非全國白人雇員月均工資1073蘭特,黑人雇員278蘭特,兩者之比為3.9:1;1987年白人1959蘭特,黑人593蘭特,兩者之比縮小至3.3:1,黑人工資增長了113.31%,白人工資增長了82.57%,但絕對差距卻由1982年的795蘭特擴大為1987年的1366蘭特。這些數據表明:種族隔離前期,隨著歧視的嚴重,白黑差距無論相對值還是絕對值都在擴大,其中相對值差距在20世紀70年代初達到最高。此後,由於黑人抗爭與國際壓力的作用,相對差距在逐漸縮小,但絕對差距還在擴大。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