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世紀之變和世紀之爭

http://www.CRNTT.com   2009-11-18 08:06:27  


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令世界不再視西方模式為唯一選擇。
  中評社香港11月18日訊/“最近在西方的政治和經濟學界發生著一場相當激烈的大辯論。辯論的主題很大,它涉及評價‘西方模式’是否是世界上唯一正確的模式,以及如何看待‘中國模式’的合理性和先進性,進而論及世界各國到底應該參照哪種模式來發展現代化的國家。”《大公報》今天登出徐光裕的文章“世紀之變和世紀之爭”,文章內容如下:

  按理說,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本是各個國家自己的事,無奈西方的思想界歷來就偏愛居高臨下對別國的事評頭論足,並且好下結論。

          發展模式多元

  20年前一位著名的美國政治經濟學家,弗朗西斯.福山教授在他的“歷史的終結”大作中就曾斬釘截鐵地斷言,柏林牆的倒塌意味著西方的政治經濟模式戰勝了最後一個意識形態對手。宣稱沒有任何一種可行的替代制度比美國和西歐的政治經濟民主更長久,其他國家能做的只有按此模式趕上來。意思就是世界上所有國家要想建設現代化的社會,只要跟著美國和西歐的後面走就行了,這是唯一可行的路,別無他路。接著就有人開始預言中國也即將步此後塵。

  可是20年過去了,世界上發生了兩件大事讓人們對福山教授的結論產生了質疑。第一件就是中國的和平崛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第二件事就是由美國引發的影響全球的金融和經濟危機。這兩件反差極大的事重疊出現,產生了意想不到衝擊力。它的衝擊波已經開始在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不同領域和層面帶來巨大影響和變化,這一具有顛覆意義的變化因為它的深遠性,可稱之為“世紀之變”。最近的相關爭論激化就是由此而來。可以預見這場“世紀之變”引起的“世紀之爭”將會持續很長時間。

  眾所周知,中國和平崛起所代表的“中國模式”,是中國人從本國的實際出發,在“摸著石頭過河”中摸索出來的,而且是在改革開放的心態下,通過不斷總結自己、學習他人而創造出來的。

  雖然至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們自知事情遠未達到完善的程度,前面的路還長,需要我們謹慎而又積極地克服各種困難,努力改進。我們沒有西方自負的包袱,不會去自我標榜“中國模式”是如何正確,如何想方設法向別國輸出自己的模式,讓別人跟著走,更不會斷言這是不可替代的唯一模式,恰恰相反,我們認為現代化社會的發展模式,由於常識性的原因,必然是多元的,而不是單一和排他性的。而且各種模式本身也是在動態中發展變化的。

              多些促進和諧

  記得有一次和一位外國記者談起兩種模式之爭的問題,我以吃飯的方式為例,說明多元化的客觀性和必然性。我說西方人吃飯習慣用刀叉和勺,許多東方人只用兩根小棍子──一雙筷子,而穆斯林更簡單,就用手抓飯,結果大家都能吃好飯。

  如果有人就此認為西方人的吃飯方式是唯一“不可替代”的方式,其他方式都將被“終結”,大家唯有跟著學他們的樣子才能吃好飯,恐怕會被認為不是瘋言便是傻語。這位記者認為我舉的例子很貼切並表示贊同。

  如果再引申一下,用刀叉和勺吃飯的人因為發現用筷子和手抓吃飯的人太多,而且覺得和他們的差異太大,於是就認定這對他們的吃法是一大“威脅”,應當予以“遏制”和“西化”才能使自己感到安全,這顯然也是荒謬可笑的。

  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會議上的一段講話,既精闢又實在。他說:“應該承認各國文化傳統、社會制度、價值觀的差異,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使不同文明和發展模式在競爭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但願在21世紀裡,能夠少一些黨同伐異的瘋言傻語,多一些促進和諧的理性智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