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月刊:兩岸統一合理性和必然性

http://www.CRNTT.com   2024-05-19 00:02:49  


 
  人文地理視角聚焦於不同空間中的各種人類活動,包括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現象,如政治現象。人文地理學常常採用人文主義方法。與實證主義相反,它不強調普遍性規律,而是強調特殊性規律,其研究的現象通常是不可重復的。當然也不能絕對化。人文主義視角側重於兩個角度:一個是研究對象的特殊性,例如,台灣問題的產生與解決,不同於德國、越南或朝鮮半島等其他現代國家統一的案例。另一個是參與者理解的獨特性,例如對於台灣是否屬於中國的問題,大陸方面始終堅持統一,台灣方面卻因形勢變化而立場動搖,近30年來島內主張“獨立”聲音增強。台灣問題的出現、演變和解決方向有其自身的原因和特殊規律,適合用人文主義方法研究。從人文地理的視角看,其邏輯大體是:地理環境影響歷史發展,歷史路徑決定文化特徵,文化條件影響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差異,進而對政策的形成與推動起到關鍵作用,政策效果最終左右現實發展趨勢。

  一、地理:海峽兩岸天然聯繫密切

  台灣的地理位置、氣候和水文等自然條件,使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比任何其他地方都更緊密,歷史也更悠久。天然的地理環境造就海峽兩岸的緊密聯繫。中國大陸在安全、物資、水電供應等方面最有條件、能力和意願為台灣提供及時便利的援助和保障。

  台灣作為中國最大的島嶼,在地理上與中國大陸構成一個整體。台灣島和中國大陸在地質史上曾多次因海水波動而分離或相連。連接福建省和台灣島的“東山陸橋”的各種考古發掘證實了這一點。在過去的180萬年中,“東山陸橋”在海面上至少出現過七次,最後一次是在8000多年前的人類新石器時代。這種地理連接使兩岸很早即有人類往來。大量研究表明:台灣的史前人類和文化主要來自中國大陸。島上的第一批居民屬於中國大陸的古代越人。中國東南沿海一帶也是“南島語族”先民即將通過台灣走向海洋之前在亞歐大陸上的最後一片栖息地。

  目前台灣地區由台灣本島、澎湖列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組成。台灣本島北距琉球群島600公里,南隔菲律賓300公里,而與福建最近距離僅130公里,最易往來與互助。台灣島地勢狹長,東西最大寬度144公里,南北最大長度394公里。山地占全島的2/3以上,台灣“農委會”公布的耕地面積約占1/5。台灣島受季風和台風影響較大,降水不均。除東北地區外,全島各地都有旱季,台灣南部的旱季長達半年之久。台灣的地下水資源並不豐富。工業用水、農田灌溉和城市用水量大,水電短缺現象普遍存在。對於自然條件固然可以揚長避短,但如果將兩岸視為整體來看,很多自然條件的不足方面很容易得到互助解決。大陸長期為台灣提供中草藥等必需品,即使在兩岸隔絕的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也未中斷。近年來,福建省一直在向台灣當局控制下的金門島供水和供電,以解決當地資源短缺的問題。兩岸如果統一,台灣所有類似的需求都可以從地理距離最近的中國大陸得到最及時、最方便的援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