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敵化建構下 兩岸無和平

http://www.CRNTT.com   2022-03-25 00:02:36  


 
  近些年來,一方面,隨著兩岸民眾的互動交流日益頻繁,雙方差異性因素難以掩飾,成為引發“惡評”甚至導致衝突的重要淵藪;另一方面,兩岸“政府”層面的外交博弈無可避免地外溢到體育、文藝等傳統與政治不相幹的領域,屢屢釀成“文化衝突事件”,這些事件諸如2006年世界青少年運動會“搶旗風波”、2009年高雄世運會旗幟事件、2010年東京電影節大陸退賽事件、2013年“張懸事件”、2016年“周子瑜事件”、各種封殺涉獨台灣藝人事件、2017年《英雄聯盟》洲際系列賽事件、2018年“劉樂妍風波”、2018年“九二面包風波”,以及2019年第55屆金馬獎傅榆涉獨事件……,這些“文化藝術”領域互動的泛政治化操作,在資訊暢達的台灣,所有這些方面均是新聞炒作的極佳素材,每一個新聞事件都會被利用,平面媒體會連篇纍牘的結合新聞發表聳動的評論,電視節目除了滾動播出的新聞畫面,再配上一些名嘴、政客跑出來“帶風向”,而社交媒體更是將文字、圖畫、音視頻符號運用到極致,更多的煽動言論、聳動新聞隨處可見,惡毒的言論會迅速顛覆輿論場,掀起雙方“罵戰”,極度惡化兩岸民眾感情,強化兩岸民間對立氣氛,每每引發台灣人的集體屈辱感〔22〕。彼此充滿不信任,敵意如影隨形,戾氣無所不在,交鋒自然難免。

  三、堅持“敵化”建構,兩岸無和平

  從兩岸博弈的過往可以看出,馬英九執政八年,兩岸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成功建構起了“互幫、互助”的“康德文化”,兩岸關係是一種“朋友”關係,雙方擱置爭議,互釋善意,互動熱絡,充滿兩岸一家親的氣氛,也因此達成很多協議,收穫不少成果。然而由於積怨太深,兩岸互動的基本模式,無論是兩蔣時期兩岸之“正統”之爭,還是李、扁、蔡時期兩岸之“統獨”之爭,不外乎是互相醜化、互相恐嚇、互相叫囂、互相競爭,這樣一種“對抗、互撕”的模式,建構的必然是“霍布斯文化”,是一種敵對的關係。毋庸諱言,“台獨”和反“台獨”是兩岸關係的結構性矛盾,而對立性和對抗性是兩岸關係的主要表現形式。在大眾媒體和新媒體的共同建構下,以負面形象為主色調的“大陸形象”在台灣民眾的心中扎下根來,揮之不去。這些負面形象是多棱複合體,首先,大陸政府是“不友好”形象,再加上台灣媒體習慣於將“中共政權”誤指為“極權政權”和“貪腐”;而對“一國兩制”又素無好感,認同“一國兩制”的比例微乎其微;而他們眼中的大陸民眾,更是素質低下的形象……。

  兩岸是要走向對抗互撕,還是走向互幫互助,是選擇“霍布斯文化”還是選擇“康德文化”,建構一種“敵對關係”還是建構一種“朋友關係”,關鍵就是要看是否承認“九二共識”這一政治基礎,關鍵是否遵守“一個中國”原則。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就是這個道理。事實一再證明,是否承認“一中框架”的“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發展是否順利的關鍵。否認“九二共識”,主張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就是對兩岸現實的挑戰,敵對關係為特徵的“霍布斯文化”也就成為兩岸關係的常態,兩岸的和平也就無從談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