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美國“制中強台”戰略有效嗎?

http://www.CRNTT.com   2021-11-29 00:08:08  


 
  至於文化融合進程,在“去中國化”的政策下,也遭遇台灣主體意識與主權獨立的身分政治、身分歷史,以及教育課程安排進行抵消。從台灣內部政治觀察,融合發展的政策,受到極大的消解。

  唯獨在經濟融合度上,仍是兩岸融合發展較為突出的部分。“2021年1至8月,兩岸貿易額2088.2億美元,同比增長31.8%,1-7月實際吸引台資6.4億美元,同比增長9.6%。2021年台企A股新增4家,總共增加到42家。”〔10〕兩岸融合發展形成“經濟熱、政治冷、文化斷、社會緩”現象。

  融合發展政策遭遇台灣的抵消,形成單方、主動作為外,還受到2019年以來的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疫情防治政策影響,阻滯了兩岸交流。更嚴重的是美國對台政策操作,陷入美中“一中政策”競爭的困境。

  美國的“一中政策”窄化主權與治權的解釋範疇,膨脹立法與司法要素,拓寬對台政治解釋與擴大政策操作空間,透過國際盟友的聯合操作,引起風潮效果,如立陶宛一中政策,捷克、意大利、日本的立法機構與政黨交流,中國大陸所要應對的已非融合發展,而是代價更高的外交競爭。融合發展在政治層面操作的困難是顯而易見的。

  伍、美中“不戰屈兵”的競爭模式

  美中在對台主權的“干預與融合”競爭,不限於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要素方面的競爭,還涉及具有決定性力量的軍事要素。軍事力量的使用基本形式,可區分為軍事外交、軍事威懾、軍事干預、軍事戰爭。美國在2022年國防授權法案中,已經撥列預算執行“太平洋威懾計劃”。軍事威懾成為西太平洋軍事行動的主要模式,目的是希望維持足以阻止中國對台灣造成“既成事實”(fait accompli)的能力。〔11〕

  但“太平洋威懾計劃”僅是美國大國競爭準備的一部分,正如里克所言,“要以打得贏為目標”的軍事存在,在平衡過程中容易失去控制,威懾行動很容易向干預、戰爭衝突發展。 

  極端情況所指,便從威懾、干預升高為戰爭、衝突。若不想遭遇災難損失,戰爭風險必須在管理、威懾、干預的實踐力度上思考,要定義出攻勢上限與防禦底線。拜登在2021年4月與習近平通話時說,“我們歡迎競爭,我們不是在尋找衝突,但我明確表示,我將全面捍衛美國的利益。”〔12〕在2021年9月份的通話中,美中兩國領導人承諾,“兩國確保競爭不會演變成衝突的責任。”〔13〕為防止美中關係的失控,中國也列出自己三條底線,“不可顛覆道路與制度、侵犯領土與主權、打斷發展進程”。〔14〕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