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美國介入台“大選”的歷史與規律

http://www.CRNTT.com   2021-10-05 00:05:40  


 
  最近幾年來,非法或處於灰色地帶的跨國/地區選舉干預,正在成為國際輿論討論的熱點議題,其中尤以美國部分人士指控俄羅斯在美國2016年總統選舉期間透過散布假消息、甚至以黑客手段竊取美方敏感信息以干預美國大選的“通俄門”最為引人注目,這件事甚至導致美國國會民主黨人士提起針對特朗普總統的彈劾案。而美國總統特朗普本人曾於2018年9月27日在聯合國安理會的一次會議上,指控中國試圖干預美國2018年的中期選舉,遭到中方嚴正否認。①事實上,美國出於自身戰略利益考量,幾十年來一直干涉作為中國內政的台灣問題。對台灣地區的歷次重要選舉通過各種方式施加影響,也是美國實施對台政策的重要途徑。

  二、美國介入台灣“大選”的歷史回顧

  眾所周知,中國台灣地區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依照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建立起來的,各種規模的選舉是其政治體系運行的重要環節。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開始於1996年3月、此後每四年舉行一次的台灣地區正副領導人選舉,即所謂的“大選”。除“大選”外,目前台灣地區的重要選舉還有在“大選”同一天舉行的“立法委員”選舉;以縣市長和縣市議員選舉為主的“九合一”地方選舉。各個政黨和社團組織內部也會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選舉活動,主要政黨如民進黨和國民黨的黨主席選舉較為引人注目。而美國最在意的是四年一次的台灣“大選”,因為在“大選”中勝出的政黨和個人及其組建的執政團隊,是代表台灣當局與美國打交道的行為主體。美國要確保台灣當局能夠服從、至少不違背美國的意志,維護美國在台海地區的戰略利益。因此,美國對台灣歷次“大選”幾乎無役不與,以多種形式和手法影響選舉結果。本節先對迄今為止的七次“大選”及美國介入情況進行簡要回顧,下節再探討其中的若干規律。

  1、1996年“大選”

  1996年3月23日,台灣地區舉行了開啟民主化進程以來的首次“大選”。美國一直是台灣地區民主化進程的最重要的外部推手,所以確保這次“大選”成功舉行也符合美國的期待。而李登輝被奉為台灣的“民主先生”,也是美國國會裡親台議員們力捧的對象。早在這次“大選”前的三年時間內(1993-1995),美國第103屆(1993-1994)和104屆(1995-1996)國會先後提出近20項涉台提案,其中多數都建議美國行政部門對台灣當局的官員發放赴美簽證和派遣美國內閣級官員赴台訪問。這些提案中最後有3項完成立法,6項修正案獲得通過。雖然這些法案對行政部門沒有強制力,但確實對當時的克林頓當局造成很大的國內政治壓力,其直接結果就是不得不違背之前拒絕李登輝訪美的政策聲明,放行李登輝於1995年6月以康奈爾大學校友的身份訪問美國。②毫無疑問,此事對於提高李登輝在台灣選民中的聲望、確保他在次年的“大選”中獲勝,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