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中評智庫:美國大選後的兩岸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21-01-09 00:02:33  


 
  上面向大家簡單彙報了一下此次大選的情況,下面我想就美國對華政策談談自己的看法。若拜登上台,可以預期的是以下的情況,即中美雙方可以共同管控分歧,限制衝突,選擇性合作,期待整體穩定,然而這種模式放在特朗普身上好像也成立。不得不承認,特朗普任內中美軍事關係也是有管控分歧的;衝突有沒有升級?沒有;選擇性合作方面,中美的經貿關係中是有合作的。總體來說,特朗普時期中美關係不穩定嗎?個人覺得比克林頓時期強多了,大家可以回想一下,1993年的“銀河號”事件、1995年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1995-1996年的台海危機……相比之下特朗普時期可以說是相當穩定的。因此我們的預期衹能是戰術性的。我們可以再回顧一下美蘇冷戰時期,共同管控分歧、限制衝突、選擇性合作和整體穩定也都是有的,可見這樣的合作與剛剛各位專家談到的“新冷戰”是不衝突的,甚至是“新冷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上是戰術性的分析,而我更想談談戰略層面的問題。個人認為美國對華戰略的轉捩點在2010年,當年中國第一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總量大國,數據自2011年出來後自然引起了美國的注意,這背後的邏輯就是我們熟悉的“修昔底德陷阱”。總體上來看,世界上的任何國家或地區對美國構成大局的威脅和挑戰的時候,美國都會有所行動的。80年代通過美蘇冷戰,把蘇聯搞垮了;90年代通過廣島協議把日本搞垮了;00年代通過在中東製造戰爭,引發難民危機,把歐洲搞垮了……2010年是一個轉折,中國超越日本後被美國視作頭號對手。但是從2011年到2018年,在我看來,這七年間美國打的是代理人戰爭。什麼是代理人戰爭呢?2011-2012年美國把日本推出來,鼓動日本製造一個所謂的“釣魚島危機”,讓中日之間發生衝突。2013-2015年挑動菲律賓,推動南海問題的形成。2016年挑動韓國,產生薩德事件。2017年是印度,造成洞朗危機。可見這七年間美國把中國周邊“好挑”的都“挑了個遍”。於是在2018年美國親自上陣,開啟中美貿易戰。所以,不論是特朗普連任還是拜登上台,這樣一個大的戰略是不會發生改變的,美國將延續其對“世界第二”的一貫態度和策略,對華進行戰略性遏制。 

  我想談的第三個問題,也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就是美國的台海政策。個人認為未來美國對台灣的一個角色定位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在奧巴馬時期,是“亞太再平衡”戰略,現在回過頭來發現當時台灣的角色定位就是“安靜的受益者”。特朗普時期推出了所謂的“印太戰略”,台灣也在其“外交部”成立了一個相應的“印太科”作為對接。但由於印太戰略本身就沒有成型,所以在我看來這段時間台灣的角色衹是一個“躁動的邊緣者”。為什麼說它是“邊緣者”呢?因為所謂的“四方戰略”(美日印澳)裡並沒有台灣的正式地位。拜登時期應該會構建其新的亞太戰略,名稱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台灣在此過程中由“邊緣者”走向“參與者”的角色轉變,因為隨著中美實力對比越來越接近,我們的周邊國家會越來越謹慎,越來越趨向於選擇“不選邊”,因此,這個時候台灣的明確表態就會讓它走向美國戰略的前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