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壯哉,穿越蒼茫古史的絲綢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17-04-26 00:09:45  


  中評社北京4月26日電/絲綢之路”是人類經濟文化交流史上規模空前宏偉、持續時間最久遠的大動脈。它反映出中華先民雖眷戀故土,但一旦獲得推動力量,便激發出域外探險的志向和英勇無畏的遠行精神。中華先民探幽致遠的力量,包括軍事外交的“鑿空西域”、商業訴求、傳道弘法。

  消弭軍事威脅,謀求和平

  自西漢開始,中原人便把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陽關(今敦煌西南)以西的地帶統稱“西域”。鑿空西域,即打破中國西北方向的障壁,開通到達西域的孔道。逾越長達萬里的艱險絕域,須有強大的社會力量驅動。反觀悠悠古史,由中原到中亞、西亞陸路的鑿通,得力於軍事外交的驅動。

  祈望四海一家,化被天下,是中國人早在先秦即已形成的一種訴求。而秦漢大一統帝國的建立,形成“禦胡”與“拓疆”戰略,至漢武帝時,“勤遠略”得以大規模實施,漢民族的活動空間從黃河—長江流域擴展到中亞廣袤的草原、沙漠和雪山之間。

  鑒於漢朝前期匈奴屢屢入犯塞內,對黃河中游農耕區造成破壞,甚至出現勢逼長安的危局,漢武帝即位便用王恢計,誘匈奴入馬邑,欲一舉殲滅,卻功敗垂成。以後,武帝任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多次出塞,大破胡騎,奠定對匈奴的軍事優勢。宣帝時又“大發十五萬騎,五將軍分道出”,與烏孫夾擊匈奴於天山之北。此後,匈奴統治集團內部攻殺、分裂,南匈奴臣屬漢朝。東漢時,漢匈戰端再起,車騎將軍竇憲率漢軍大破北匈奴,追至燕然山,匈奴西遷,長達300年的漢匈戰爭告終,中原農耕文明得到一段安寧。漢朝的文明光輝,與西方的羅馬文明相映照,使東亞文明與中亞、西亞、歐洲文明出現陸路交會的可能,這不僅在中華開放史,而且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都具有空前的意義。

  商業訴求是西北通路開辟的又一動因

  然若深論之,這條中西通道的開辟,商業之力更在軍事外交的先頭。

  早在張騫西行之前千百年,沿河西走廊、天山南北路的貿易通道早已存在,中原絲織品西傳甚早,先秦典籍《穆天子傳》載,周穆王贈西王母“錦組百純”,“錦組”即帶花紋的絲織品,此為絲綢西傳的最早記述。公元前4世紀的印度著作中就有關於中國絲的記載;公元前3世紀,希臘、羅馬稱中國西部為“賽里斯國”,即“絲國”,可見其時中國絲綢已沿著中亞、西亞陸路運至印度、歐洲。不過,西漢以前從中原到西域一線,只有斷續、零星的民間商貿活動,自西漢開始則進為持續、成規模的官民並行的物資人員交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