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王豐收:兩岸和平發展塑造島內新民意

http://www.CRNTT.com   2016-11-07 00:07:24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豐收(中評社 秦正陽攝)
  中評社北京11月7日電(中評社報道組)中評智庫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與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10月22日在廈門大學共同舉辦第二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主題為“兩岸和平與青年機遇”。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豐收表示,在過去的八年中,大陸作為中華民族文明傳承者符號的漸入,卻帶來了台灣為了維護所謂自身主體性的排異反應。他認為,蔡英文號稱代表“新民意”執行民進黨兩岸路線,但上任後的十萬人大遊行說明,過去兩岸和平發展進程也塑造了另一股有力的“新民意”。

  兩岸當局地位不平等 但兩岸人民地位平等

  王豐收表示,兩岸之間固然恩怨繁重,卻也塑造了擺脫不了的關係網,“其中哪怕是敵對時期,雙方依然沒有消除交流的意願”。他指出,一個中國內部的敵對雙方的交流或許沒有具備良好的意願,但是卻依然具備交流的內容,只是這種交流似乎與正常的交流方式所具備的功能有所不同,“基本沒有做到求同存異,各美其美,因而之前的特殊形態的交流只能被視做鬥爭的手段,而非友誼的中介”。

  他認為,交流只有在交流雙方主體視對方為與自身處在平等地位的前提下才能發生,這種地位與實力無關,只在乎意願。“兩岸關係是統一的對立,而非孤立意義上的對等政治實體之間的關係”,因而指出,真正使得雙方平等的不是政府,而是作為中華民族統一政治共同體組成部分的兩岸人民的地位平等。

  “作為處在敵我關係之中的兩岸政權,敵我只是在概念意義上相互平等,雙方的目的卻是要用強制力取消敵我的存在,因而在實踐意義上必然是絕對的不平等”,王豐收認為,兩岸當局的平等地位只是暫時性、事務性的,雙方敵我關係的消除的方式不是承認彼此,而是在一個國家主權內部重新生成出一個新的完整的主權者,“所以兩岸當局或者當局代表的交流只是敵對雙方的妥協性表達,實質上並非交流,與其叫做交流,不如說是溝通”。

  為何兩岸越交流台灣越封閉 政治因素決定

  王豐收分析,兩岸之間的任何協議儘管在雙方的法律體系內部獲得了效力,但是從實質意義上講,這只是雙方依靠政治互信維繫的具有管制效力的形式上的暫時性的管理規定,其中承載的是雙方對於兩岸關係的政治決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