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智庫評析:中國經濟再平衡將提振世界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16-02-25 13:44:58  


 
  最後,全球經濟風險仍在積累,正如IMF報告中強調的,全球經濟正面臨著中國經濟再平衡、美元升值、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下跌、全球避險情緒升級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的加劇,這些風險的積聚削弱了世界經濟復甦的能力,而且其所表現出來的匯率動蕩、金融失衡、政策不協調以及債務升級等問題,都可能使世界經濟陷入各利益集團的惡意博弈困局。危機之時,作為共同體的世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科學技術升級、要素配置增效、政策協調長效以及全球失衡改善等難以通過合作實現,復甦信心和市場活力就難以走強。

  新時期世界經濟復甦在觀望中國,一方面,世界經濟低迷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各種風險積聚需要高度警惕,短期內,美元升值、匯率波動以及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都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極大挑戰。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再平衡效果被認為對世界經濟復甦起到關鍵性作用,開始出現大量“世界經濟復甦看中國”的說法。IMF報告中就強調,中國正向更為平衡的增長方式上調整,經濟的減緩可能比預期幅度更大,通過貿易、大宗商品價格和信心等渠道將產生更大的國際溢出效應,並對全球金融市場和匯率估值造成相應的影響。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25%,全球經濟復甦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依賴在強化,中國正面臨著巨大的經濟調整壓力,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的效果受到世界的關注。

  但我們看到中國經濟正處在“三期叠加”的重要再平衡階段,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正式提出經濟將進入“中高速”增長,持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將不複存在,根據各國發展經驗,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是中國經濟適應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必然選擇,這種“中高速”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是經濟從注重“量”轉向更加注重“質”發展的過程。當前中國正處在深化改革和結構性調整的關鍵時期,並伴隨著各種改革和再調整帶來的陣痛,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壓力巨大,企業經營風險、股市、債市動蕩以及匯率風險也在加大,改革進入攻堅期,而經濟是否能實現再平衡主要看兩方面。

  一是更為平衡高質量發展基礎上的“中高速”增長的條件是否具備。創造未來經濟“中高速”增長的條件是“十三五”規劃的重要目標,受到極大的重視。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下滑至6.9%,並仍存在繼續下滑的可能,複雜的國際形勢下穩增長和經濟改革壓力加大,但從內需消費和服務業增長態勢看,保持住“中高速”增長問題不大,而真正邁上中高端水平是難點。另外,政府先解決問題,再尋找出路的改革思路是正確的,今年我國經濟工作會議的重點就是針對當前五大關鍵問題,即產能過剩、高庫存、高杠杆、企業成本高以及供需失衡問題,並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共同發力,促進中國經濟深度調整,去產能更加重視托好底,去庫存借助城鎮化進程,去杠杆的底線於不發生系統性風險,降低企業成本以保持企業盈利能力,而補短板重點是提高有效供給和防範各類風險,政策思路十分清晰,在這些問題解決的基礎上,高質量的經濟“中高速”增長模式將實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