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謝楠:“小確幸”不應被“台獨”意識所扭曲

http://www.CRNTT.com   2015-01-03 08:23:48  


 
 沉浮於“台獨”理念、“閉關”心態與民粹意識中的“小確幸” 

  客觀而言,追求“小確幸”並無不妥之處:一是在一個強調多元價值理念的社會當中,個體多樣化的發展選擇本身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二是面對現代社會的無處不在的壓力與風險,追求“小確幸”是提升個體主觀幸福感、避免生活過度功利化的一種有效手段。大陸社交網絡中轉發率最高的也是各類“心靈雞湯”,可見兩岸社會的心理需求具有高度同質性,畢竟人需要“詩意的栖居”。三是對於社會而言,“小確幸”思潮有助於人們反思一味追求經濟增長甚至是GDP數字增長的發展方式是否符合當代人的真正需求,維持既有的發展方式又需要付出哪些代價。

  但令人遺憾的是,原本能在私人領域發揮積極作用的“小確幸”在島內惡劣的政治生態下,由反思“發展主義”滑向反“發展主義”的極端,並被惡意地引入了公共領域,成為島內在野勢力為實現自身政治目的的旗幟與武器。同時,因李登輝和陳水扁持續推行“去中國化”教育,將中華民族文化符號逐漸“虛化”、置換為具有強烈“台獨”色彩的台灣本土文化符號,這使得島內青年群體的“後物質主義”價值觀念體現出更複雜的面向:不僅具有強烈的個體主義本位特質,還隱藏著濃厚的“台灣主體意識”情緒。

  “小確幸”觀念在台灣社會的正式登場是在一個具有濃厚“反中”意味的場合。在今年3月的“反服貿運動”中,占領台“立法院”議場的青年學生宣稱,“我們相信,台灣是個可以讓青年實現創業夢想,開咖啡廳、開個人公司,可以靠自己打拼就能變‘頭家’的創業天堂”。其背後的潛台詞就是:我們不需要兩岸經濟合作,我們自己也能過得很好。“小確幸”在這一刻已然成為島內部分民眾“恐中懼中反中”情緒聚焦點,變成為對抗大陸、捍衛自身生活方式的最佳理由。島內某位藝人的話最完整闡述了這種觀念:“我真的覺得,我們不要賺這麼多的錢……陸客真的不要再來了,我們真的要犧牲我們的生活品質嗎?有人說不簽服貿會被邊緣化。我想問的是,難道我們還不夠邊緣化嗎?服貿讓我們把自己的角色看清楚,我雖然沒站出來特別發聲,但如果你問我,我會告訴你,我反服貿。”而正是這種“反中恐中懼中”的“閉關”心態為民進黨強力阻擊服貿協議提供了民意基礎。

  “小確幸”不僅成為島內部分民眾(特別是部分青年群體)反對兩岸服貿協議、抗拒兩岸制度性一體化進程的有力武器,還進一步與島內民粹思潮匯流,成為各類環保團體反核能反“核四”、實踐極端環保主義主張的最佳理由。從理性的角度思考,獲得“小確幸”的前提本應是穩定可預期的經濟增長,無論是深化兩岸經濟合作還是推動島內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都是台灣經濟未來穩定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但在島內濃厚的民粹氛圍下,“小確幸”已被浪漫化為一種最佳生活方式,“低碳”、“慢活”、“創意”、“生活品質”成為必須捍衛的關鍵詞。當然“小確幸”也要求“拼經濟”,要薪資增長,但卻不要“兩岸經濟合作”與“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似乎只靠開咖啡店和個人公司就真能“出頭天”。不得不說,“小確幸”在此已蛻變為一種極為矛盾而短視的社會心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