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誰“搶”走了製造企業的利潤?

http://www.CRNTT.com   2014-09-08 07:58:35  


  中評社北京9月8日訊/2014年中國企業500強的入圍門檻為營業收入突破200億元大關。金融、石油、電力等壟斷企業,又毫不費力地壟斷了排行榜的前十位。

  雖然榜單中製造企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製造企業多達260家,超過全部企業的一半。但是,它們的淨利潤卻只有4623億元,不足17家上榜銀行利潤的40%。

  北京青年報發表財經評論人譚浩俊文章表示,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反作用於經濟。為什麼以製造業為主體的中國經濟,卻與金融業之間出現如此大的反差,經濟與金融的關係是否被扭曲了呢?

  也許,從客觀上講,製造業出現利潤遠不如金融業的現象,與製造業自身發展不好有著密切關係。譬如鋼鐵、有色、化工等製造行業普遍出現了生產經營不景氣的現象。但是,從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這樣的狀況絕對不僅僅是製造企業自身所致。銀行利潤居高不下,也是導致製造企業利潤水平不高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文章稱,不得不產生這樣的懷疑:那就是銀行業擠占了製造業的效益,銀行“搶”走了製造企業的利潤。這一點,從近年來反映十分強烈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中也不難看出,目前製造企業、特別是中小製造企業的融資成本已經完全脫離了企業的可承受能力。比較一致的觀點是,銀行提供給製造企業的貸款成本,已達到法定利率的兩倍左右。也就是說,銀行業至少有1/3的利潤,是通過抬高融資成本獲得的,這其中之一,有多少是從製造企業身上“搶”走的,也就很容易理解和分析了。

  反過來講,如果不是銀行“搶”走了這些利潤,製造企業的效益是否要好得多、效益也要高得多。現在的問題是,在市場地位完全不平等、競爭環境完全不合理的大背景下,製造企業明知自身利益遭到了銀行的嚴重侵犯,卻又沒有任何能力反抗,甚至為了生存的需要,還要“主動”給銀行幫助銀行進行利益搶奪。這就是中國製造企業的生存環境,也是銀行的創富平台。

  特別是近年來,銀行依靠偽創新,瘋狂地從包括製造企業在內的各種市場主體身上,大肆地搶奪利益,最終造就了銀行利潤的突飛猛進。不然,那些所謂的外國戰略投資者,又怎麼可能數十億美元數十億美元地從中國銀行的股權轉讓中賺得鉢滿盆溢呢?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