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新型城鎮化是現有城鎮化的“升級版”

http://www.CRNTT.com   2014-03-12 08:30:10  


 
  2.“生態功能區規劃”是新型城鎮化的國家藍圖

  文章稱,中國國土遼闊,哪些地方可以建城,哪些地方應當種糧,哪些地方必須保護,全國主體功能區劃已有原則安排。全國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發展階段不一樣,不同地域的特色不一樣,城鎮化不應該也不可能採用一種模式,而應該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因勢利導、趨利避害,合理布局,使規劃成為城市建設、發展和管理的“藍圖”,而且能“管用到底”。從發展現實和需要出發,迫切需要盡快出台並實施全國城鎮化發展戰略、各城市總體規劃、以及產業發展、土地利用、生態文明建設等規劃,並做好各類規劃的協調銜接和組織落實,引導城鎮化的順利推進。

  中國對城鎮化的認識在不斷深化。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十七大提出,“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鎮化”。在城鎮化戰略上,最初的方針主要是控制大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後來強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到2020年的目標是“兩橫三縱”戰略。

  “兩橫三縱”戰略,是國務院2010年發布的主體功能區規劃最先提出的,是中國城鎮化將要發展形成的中長期格局。所謂“兩橫”,是東西走向的兩條主線,一是沿江主線,由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江淮城市群、武漢城市圈、成渝城市群等構成,二是沿隴海鐵路(也稱絲綢之路經濟帶)主線。“三縱”是南北走向的三條主線:一是沿海主線,二是京廣、京哈,即北京到廣州、北京到哈爾濱主線,三是包頭到昆明,也即沿包頭到西安、成都、昆明主線。“兩橫三縱”戰略是近中期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點,是科學合理布局城鎮的藍圖,是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規劃,也是國家層面“管到底”的一張總藍圖。

  “兩橫三縱”戰略的核心是城市集群發展,包含超大型城市到中小城市、小城鎮,形成不同規模的城市體系。城鎮集群發展可以形成合理的分工協作關係,實現錯位發展,提升城鎮的整體競爭力。從影響看,既可以有世界城市或國際化城市,也有國家級城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既可以有全球經濟或金融中心,也可以有以生產、加工、管理和服務為主要功能的特色城市,實現經濟、社會、科技、人口、資源、環境、空間布局等要素的協調發展、優化組合、共生共榮。從政策導向看,國家不應鼓勵某一規模的城市優先發展,而應尊重市場規律和城市發展規律,讓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動,讓城市發展成為一個自然的過程。

  3.生態文明是新型城鎮化的標杆

  文章指出,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共處、良性互動、持續發展的一種文明形態,核心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程度。生態文明本質上是要以能源資源、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建設形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新型城鎮化是在中國人口多、人均資源不足、生態環境脆弱、城鄉發展不平衡等背景下再起步的,這決定了必須從基本國情出發,積極穩妥地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節約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是新型城鎮化的內在要求。中國人口、資源、環境矛盾歷來突出。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在城鎮化地區尤為突出。回顧一下中國環境保護歷史可以發現,環境污染最早出現在大中型城市,包括大氣污染和河流污染。進一步研究表明,中國的一些城市發展超出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可以用土地、水資源的情況加以說明。中國的城鎮用地規模擴展過快。2000年~2010年,全國城鎮建成區面積擴張了64.45%;每年占用土地數十萬公頃。從用水情況看,在中國660座城市中,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其中100多座城市嚴重缺水。有的城市由於過度開採地下水,出現了城區局部地段塌陷、並帶來建築物破壞等的嚴重後果。部分城市的大氣環境受到嚴重污染,“舊賬未還、又欠新賬”。中國城鎮消耗了80%以上的能源和資源,消耗水泥占全球的46%,鋼鐵占全球的35%,污染物排放強度超出了環境可以消納的容量。2013年的灰霾天氣就是大氣環境污染的具體表現,灰霾天氣還被媒體稱之為中國的“環境公害”。

  是延續粗放的城鎮化道路,還是走出一條新的城鎮化道路?是我們在經濟發展新形勢和城鎮化的新起點上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如果選擇錯誤,中國的城鎮化將付出更大的資源環境代價;如果選擇正確,城鎮化不僅可以得到健康發展,還可以糾正已經出現的問題。換句話說,中國的新型城鎮化正是在對中國資源環境代價研判的基礎上做出的正確選擇。

  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順應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歷史潮流,將生態文明納入城鎮化的全過程和各方面,體現在城鎮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能源供應、物流、居民消費等方面,走一條集約化、規模化、智能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推動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協同發展,關鍵是統籌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關係,實現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兩個系統的整體最優,在時間、功能、發展上相互促進和協同完善。節約資源是環境保護的根本之策。節約利用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各種生產要素,加強節能降耗減排二氧化碳,減少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系統修復;推進綠色建築,鼓勵新能源、新材料在建築物中的廣泛利用;開展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從城鄉關係看,不僅要讓農民進城上樓,更要提升市民的文明素養。所有城市居民都應有誠信、包容、公平等文明素養,這比高樓大廈、寬馬路大廣場更為重要。應促進城鄉發展由高能耗、高投入、高排放向低能耗、低投入、低排放模式轉變,使城鎮化速度、規模、強度與生態環境承載力相適應;加大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投入,以盡可能少的資源和能源消費支撐城鎮的可持續發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