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赴美建廠:“世界工廠”逆襲美國?

http://www.CRNTT.com   2014-01-02 12:23:31  


 
棉花每噸差價5000元

  據了解,原材料棉花國內國外價格的巨大懸差,也是科爾集團選擇設立“海外工廠”的一個重要原因。

  據黃國剛介紹,這次成立的新廠大約需要500個勞動力,其公司國內勞動力每年每個成本在5萬元左右,美國則需要20萬元,但國內勞動力成本逐年在上漲,美國這個水平已經維持了20年。黃國剛計算,公司每年棉花用量在15萬噸左右,國內平均每噸棉價要高於國外5000元左右,這樣算來,儘管美國勞動力比較高,但棉花原材料的就可以省下7.5億元。

  據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三季度,國內棉價繼續大幅高於國際棉價,三季度價差平均為5132元/噸,較二季度價差每噸擴大260元。

  巨大的棉價差異,也導致了國內棉紗價格同樣高於國際棉紗價格。2013年三季度,我國32支純棉普梳紗價格高於巴基斯坦同類產品約1000元/噸;我國10支純棉轉杯紡紗高於印度同類產品1200元/噸。

  與此同時,國內外的電價差異也很大。據黃國剛介紹,棉紡織耗電較多,國內每度電成本0.7元,美國只有0.3元。“棉花進口配額、棉紡織行業的稅收政策,以及近年來對企業節能降耗的要求越來越高,包括有序用電等對企業生產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劉愛華則認為,除了原材料價格懸殊、電力能源外,還包括愈趨嚴格的環保壓力。值得一提的是,棉紡織行業當前面臨市場需求不振的狀況。據中棉行協10月下旬對全國紡織企業的實地調研了解,下游市場需求未見好轉,訂單不旺,開工不足,銷售不暢。企業反映經營仍然較為困難,當前企業平均開工率85%左右。開工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訂單不足,另外部分地區缺工問題也較為突出。

製造業外遷模式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科爾集團所處的杭州蕭山區,是浙江石化、紡織等製造業的重要的生產基地。近年來,杭州蕭山區當地不少行業龍頭企業開始參與對外直接投資。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5月份,中國最大、世界第三的粘膠纖維生產企業富麗達集團,以2.5億美元收購產業鏈上游企業加拿大紐西爾特種纖維素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2013年1月30日,萬向集團美國公司發布公告稱,萬向已收到來自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FIUS)的批准,同意其收購A123的全部非政府資產。

  另據報道,今年前11個月,浙江蕭山新批境外投資企業17家,中方協議境外投資總額20億美元,比2012年前20年總和還多1.35倍,新批境外投資總額位列全國縣(市、區)第一。

  張漢東認為,眼下,東南沿海一些傳統製造業向東南亞等國家轉移,但呈現出來的是我國早期傳統製造業模式,類似科爾集團在美國辦廠的方式,可以給製造業的發展帶來一些啟示,隨著貿易壁壘等要素制約,土地、勞動力、資源等要素成本上升,企業到發達地區辦廠這種 “走出去”戰略,可以有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在資源、技術、品牌、市場、競爭力等方面壯大和改善,“這種模式可能越來越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