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資源增強糧食安全

http://www.CRNTT.com   2013-08-28 08:51:56  


  中評社北京8月28日訊/在經濟全球化下,影響中國糧食安全的國內因素、國際因素相互交織,加劇了中國糧食安全形勢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因此,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必須立足於現實國情,在掌握國家糧食安全主動權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學習時報發表財政部經濟建設司李方旺文章如是說。

  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的必要性

  文章稱,糧食進口已經成為解決中國糧食供需結構性缺口的重要途徑。2004年以來,在糧食生產“九連增”的背景下,隨著人口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城鄉結構以及國民膳食結構的變化,糧食特別是大豆進口量直線上升。1996年以前,中國為大豆淨出口國,此後,大豆進口一路飈升,2012年大豆淨進口達到5838萬噸。近幾年來,不僅大豆需要大量進口,小麥、玉米和水稻三大穀物進口量也激增。2012年,中國三大穀物均為淨進口,糧食年度自給率降至90%以下。中國是一個既缺食用油、更缺飼料蛋白的國家,大豆進口填補了國內市場供給缺口,為發展現代養殖業和改善國民膳食結構提供了有效支撐。

  適度規模的糧食進口,有利於緩解現階段中國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壓力。總體上看,中國糧食生產取得了矚目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一是水資源的過度開採。作為水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中國約2/3的水資源用於農業生產,極大限制了生活、工業和生態用水需求。由於地下水嚴重超采,華北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鬥、東北地區濕地大面積減少和退化。二是化肥、農藥施用量大幅增加,造成大範圍的農業污染。三是土地的過度開墾和過度耕種,導致了水土流失,土壤板結、理化性狀變劣,土壤有機質明顯下降。可以說,當前中國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壓力已達到極限,適度進口糧食可以緩解糧食生產對土地、水資源以及環境的壓力。

  利用國際農業資源,也是實現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今後5~10年,是中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人口的增長、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化率的提高,將進一步促進糧油食品消費的總量增長和結構升級。然而,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快,即使實施最嚴格的耕地和水資源保護制度,用於糧食生產的耕地和水資源也只會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過分強調糧食自給自足,勢必造成土地、水資源、農業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機會成本大幅上升,不僅會影響農民收入的增加,也會損害非農產業的發展。不斷提高的食品價格,不僅會成為導致國內通貨膨脹的潛在因素,而且會推動工業勞動成本的提高,影響整個經濟比較優勢的發揮。因此,有選擇性地進口一些中國短缺的糧食品種,或者利用國際農業資源增加糧食供應,有利於緩解現階段工業化和城鎮化與糧食生產之間矛盾,促進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