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美建立新型大國關係與中國的外交平衡

http://www.CRNTT.com   2013-08-05 09:00:10  


 
韜光養晦外交傳統要繼續保持

  中美關係的定位和話語的建設是一個非常矛盾的過程,過低了不符合現實,也起不到減少誤判管控危機的效果,過高了卻相反會產生新的誤判,更讓人擔心的是其“外溢”功能,即往往會被其他國家過度地或者不符合本意地歪曲解讀,結果可能縮小中國的外交空間。怎麼樣才能夠盡量減少這些負面影響?

  首先,韜光養晦的外交傳統要繼續保持,而且還要繼續對外闡述。關於這個傳統要不要堅持的問題,中國國內議論已經多年,國際上對於中國已經放棄這一做法的觀點也不少。但是冷靜觀察這些年的中國外交,我們並沒有足夠的理由來這樣判定。中國外交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應型的(reactive),韜光養晦的傳統並沒有本質上的改變。原因很簡單,中國的重點仍然是國內建設,中國也沒有像美國那樣,希望輸出自身理念和發展模式的意圖,正如世界銀行前總裁佐利克所說的那樣:“美國作為一個守成大國並不是想要保持現狀而是要推廣美國的理念,而中國雖然是一個崛起大國,她的政策確是在傳統的國家格局觀念和不干涉原則的指引下”。中國必須要讓世界信服中國沒有變,而是美國人和一些國家看待中國的認知變了。

  第二,適度“示弱”可以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的世界觀,同美國建立新型關係不是為了同美國平分天下,也不是要重寫國際規則,而是為了更加順利地進一步融入現行體系。中美兩國的實力對比雖然向中國方面傾斜了不少,但是美強華弱的情況並沒有本質變化。相反的,隨著兩國日益深化的互相不信任,導致中國感到不安全以及沒有被現行國際體系尊重的不公正的心理上的“弱”,在這兩年有增加。這種“弱”與一些國家認為中國近年來在國際舞台上的“強”有很大的落差。也就是說,中國自我認知和別人的認知之間的差距大得讓人吃驚。這就需要適度展示中國的這種“弱”,來稀釋外界對中國“強”的誤認知。美國的亞洲再平衡的一些言行,增加了中國的安全擔憂,內部問題堆積如山讓中國感到自身的“脆弱”,都可以適度地向世界說明。現在存在著一種怪現象,即世界對中國崛起“強勢”和中國對自己的“脆弱”之間,存在著一道巨大的認識鴻溝。

  第三,需要積極參與地區機制的建設,進一步融入到地區框架之中。亞洲地區存在的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的不對稱是巨大的和永久性的,而周邊國家對於中國的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感(不等同於中國威脅)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國主動將自身的力量(power)放在地區框架的“金絲籠”里,能在很大程度上讓本地區國家感到安心。中國的崛起是在融入現有的全球體系的情況下進行的,這一點同戰後的德國和日本類似;不同的是,中國的規模和影響遠遠超過前兩國,所以現在才需要中美建立戰略關係和新型大國關係,作為第二層的安心機制;第三層安心機制就是地區合作框架,這一點中國在過去十年已經有很好的實踐,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近年來由於各種因素略有退潮,需要重新探討如何加強地區的機制建設,在東北亞如何推進以六方會談為基礎的相對固定的機制來包容朝鮮,在東南亞如何讓東盟(亞細安)的主導作用更加得到發揮,同時也要努力讓美國也積極地融入到亞洲的多邊框架中來,而不是繼續強化原來的雙邊體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