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的印度洋戰略露出端倪

http://www.CRNTT.com   2013-07-27 08:38:23  


  
  作為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美國對中國的崛起始終抱有謹慎的態度,一方面美國政府高官不斷地宣揚中國威脅論;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制定亞洲政策的時候,不得不採取積極務實的態度,與中國進行全方位的合作。中美兩國戰略對話會議的內容不斷增加,中美兩國元首的會晤更加頻繁,所有這些都說明,美國決定承認中國的大國地位,並且準備採取更加積極務實的態度與中國進行戰略對話。儘管美國在東亞地區給中國製造了不少麻煩,甚至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遺留的問題,在領土主權方面牽制中國。但是,面對中國的不斷強大,美國政府已經深切地意識到,傳統的地緣政治關係必須改變,中國走向太平洋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如果美國在印度洋地區合縱連橫,試圖形成對中國的包圍圈,那麼,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重蹈太平洋的覆轍。正因為如此,美國雖然對中國尋找印度洋出海口感到不快,甚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中國製造麻煩(譬如,暗中支持緬甸政府破壞中緬兩國業已達成的合作協議),但是從整體而言,美國在印度洋的影響力甚至不如在太平洋的影響力,要想全面阻撓中國與印度洋國家合作,美國心有餘而力不足。 

  中國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昂首挺胸走向印度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就會面臨更大的挑戰。首先,中國必須充分了解東南亞國家政治的複雜性,未雨綢繆,防止由於政權的更迭或者政變的發生,而導致中國的重大利益受到損害。中國與緬甸合作修建大型水庫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中國水電公司已經投入巨額資金,在緬甸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但是,由於緬甸地方政府的反對以及中央政府的顧慮,使得大型水庫項目被迫擱淺,中國遭受巨大損失。今後中國在與東南亞國家合作的過程中,既要在合同中增加有關政治風險的預防條款,同時又要根據世界貿易組織以及國際工程投資合作的商業慣例,增加有關臨時仲裁的條款,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 
  
  中國在印度洋國家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周期相對較長,投資收益回報相對較低,如果面對突發性的政治風險缺乏明確的法律條款,那麼,中國企業的利益就會遭受重大損失。因此,除了充分了解合作國家的政治關係之外,中國政府應當對中國企業走向印度洋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合作進行全方位的輔導,幫助中國企業制定更加合理的合同條款,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政治風險轉化為法律風險,並且通過可控制的解決爭端機制,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中國再也不能為了政治的利益而在商業活動中作出巨大的犧牲,也不能因為解決商業糾紛而損害中國與印度洋國家的政治關係。中國企業必須充分考慮到可能面臨的政治風險,簽訂有關合作協議的時候,對可能發生的政治動蕩、軍事政變以及其他可能導致“合同落空”的情形作出明確的規定,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中國的利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