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去寧波 見證麻將的歷史

http://www.CRNTT.com   2012-11-02 10:43:32  


中國麻將博物館裡的“三缺一”雕塑
  中評社北京11月2日訊/2011年11月28日,美國麻將協會舉辦了第一屆北美麻將聯賽,伴隨著嘩啦啦的洗牌聲和拗口的“吃、碰、杠、聽、和”等麻將“術語”聲,來自北美各界的選手在四方城內一決雌雄。

  近年來,麻將在美國成為風行的休閑娛樂運動。2010年10月,《華爾街日報》曾如此報道:“麻將在紐約的流行程度可與馬提尼酒相提並論。”

  在大洋彼岸的寧波月湖畔,一座不起眼的三進老房門口,掛著“中國麻將博物館”的牌匾。麻將與寧波這座港口城市的深厚淵源,在這裡靜靜講述。

  “近代麻將的發明人是寧波人陳魚門,中國麻將博物館便坐落於陳魚門的祖祠內。”寧波麻將博物館的現場講解員告訴參觀的遊客。

從骰子到馬吊

  麻將的前身來源於古老的博弈遊戲,麻將是骰子、宣和牌和馬吊紙牌相結合的產物。

  骰子在唐朝就是一種流行的遊戲,據文獻記載,骰子是一個正方體,普遍使用獸骨牛角等雕琢,在程大昌《演繁錄》裡記載:“唐則鏤骨為竅,朱墨雜塗,數以為彩。亦有出意為巧者,取相思紅字,納闐竅中,使其色明,顯而易見。”這便說明唐朝骰子,已經將紅豆置於鏤空的骨頭內,使骰子的點數顯現分明。

  唐朝著名詩人溫庭筠曾有詩記載:“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也無。”骰子鏤空鑲嵌紅豆的技術在唐朝十分普遍。

  據傳,當年骰子六面只有“么”是呈現紅色,其他五個點都為黑色。擲骰遊戲在唐朝宮廷中也十分流行,唐玄宗曾與楊貴妃擲骰彩戰取樂,後手氣不佳,背水一戰只能擲出“四”點方可贏。當骰子在碗中旋轉時,唐玄宗激動得跳起來,大聲地喊著“四”點,結果骰子停下後果然為“四”,唐玄宗見後大喜,便命高力士將“四”點也改為紅色。

  唐朝的骰子遊戲成型後,兩顆六面骰子組合,其中包括瓊花、渾花、浮圖和明瓊等多種花色,到明清時期,兩顆骰子擲戲出現“天,地,斧頭,板凳”等民間叫法,成為一種通俗遊戲。

  從今天來看,日本的骰子花色與中國一致,但“四”字仍然為黑色,可見骰子在唐玄宗改色之前,已經東渡一衣帶水的日本。

  事實上,近代麻將的花樣一部分源於紙牌“馬吊”。

  顧炎武《日知錄》中說:“萬歷之末,太平無事,士大夫無所用心,間有相從賭博者,至天啟中,始行馬吊之戲。”這說明社會太平,老百姓閑暇時間打馬吊娛樂,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在同一時期,寧波文人李鄴嗣有《馬吊說》,支持上述觀點。當時的馬吊紙牌已經有麻將的雛形,吸收骰子遊戲的精華,並在花色中有“萬字”、“索子”和“文錢”三種,打法琳琅滿目,各類馬吊“秘籍”也相繼出版,如屠之恒的《葉子譜》、黎遂球的《運掌經》,著名文人馮夢龍連寫《馬吊腳例》和《牌經十三篇》,詳細闡述馬吊打法。

  清朝社會穩定後,馬吊從江浙一帶北上擴展,並風靡全國,因賭博之風日重,馬吊的流行引起一些人的反感。

  山東文人王士禎《分甘餘話》記載:“餘嘗不解吳俗好尚,有三鬥、馬吊牌,吃河豚魚,敬畏五道邪神,雖士大夫不能免。近馬吊漸及北方,又加以混江、游湖種種遊戲,吾裡縉紳子弟,多廢學競為之。不數年而資產蕩完。至有父母之殯在堂,而第宅已鬻他姓者,終不悔也。”

  清初寧波文人李鄴嗣有《馬吊說》一文,記載“馬吊”在明末清初流行之情況,並與南明馬士英、阮大鋮誤國相比附,痛斥其為亡國之兆。文中說:“馬吊戲者,起於天啟時。以四人相角,用俗所鬥紙牌宋江四十頁,而以法行之。其縱橫取舍之間,形格勢禁,各有深意,於論罰更嚴。吳中士大夫嗜此戲者至忘寢食,漸行於京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