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全球化、“再平衡”與“政府失靈”

http://www.CRNTT.com   2012-11-02 08:56:57  


  中評社北京11月2日訊/廣州《時代周報》昨天登載陳季冰的文章《全球化、“再平衡”與“政府失靈”》,文章認為,要實現全球經濟的“再平衡”,新興經濟體要提高市場效率,發達經濟體則要打破政治僵局。兩者說到底都是政治過程,都需要靠改革來推動。

  不少人指出,想結束目前全球性經濟危機,想要從舊的失衡的經濟模式中走出來,就必須修正危機前不可持續的增長所導致的各種不平衡,全球經濟就需要實現“再平衡”。在我看來,這一過程至少應當包含以下幾個不同層面的內容。

  首先,不論是私人部門還是公共部門,都必須經歷一個“去杠杆化”的過程。各種資產泡沫必須被擠壓,債務和赤字必須得到清理和償還,不管這個過程是多麼痛苦。

  在IMF追蹤的1929年以來的14輪經濟周期中,本輪復甦是最緩慢的,但信貸反彈卻是最快的。很明顯,信貸和經濟周期已經脫節。這裡的邏輯是危險的:各國政府為了救市而採取的低利率政策及市場上滿溢的流動性已經引發了又一輪不負責任的放貸,而這恰恰是4年前華爾街金融海嘯的直接原因。雖然低利率對於那些依靠存款過活的人們來說很不公平,但對借貸者(投資者)—比如政府自己—來說卻大有好處。它的總體結果是導致低收入者補貼政府和高收入者,而這種模式顯然是不可持續的。

  “去杠杆化”的過程還要求全球市場—特別是發達經濟體—降低金融虛擬經濟所占的比重,恢復實體經濟的活力及盈利能力。2012年5月底公布的一份調查顯示,2000家歐美大型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上累積了高達1.2萬億美元的現金,相當於它們總銷售額的近7%。回顧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英美兩國,在正常和健康的情況下,企業部門往往是淨借款者,而非淨儲蓄者。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企業看不到再投資的盈利前景而決定不再投資,它們無謂地將這筆錢作為營運資本儲備或投入金融市場。這對市場的未來來說構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企業越少投資,失業就越增加,市場需求就越萎縮,而這反過來使企業更不敢輕易投資……

  就這個問題來看,未來發達經濟體需要加大投資於人力資本、技能培訓與社會安全網絡,以提高生產率和工人競爭力,靈活適應經濟全球化並從中受益。只有這樣,才能通過促進經濟增長來解決就業問題。否則就難免會有一天重演上世紀30年代的噩夢:無窮無盡的停滯、蕭條、貨幣和貿易戰爭、資本管制、金融危機、主權破產和社會政治動蕩。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