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穩增長的三種操作思路

http://www.CRNTT.com   2012-08-14 08:14:30  


 
  觀點之二,穩增長究竟以貨幣政策為主還是財政政策為主。2008年以來,從國外到國內,危機拯救似乎都是以寬鬆的貨幣政策鳴鑼開道。因此,當穩增長被放在今年下半年經濟政策更重要的位置後,寬鬆貨幣立即成為對政策預期的主流判斷。但筆者認為,這種慣性思維可能誤導市場。

  首先,貨幣供應量增長需與貨幣需求增長相匹配,超過有效投資需求增長和貨幣需求增長的貨幣發行,會製造經濟運行中過剩的流動性。如有效投資需求不足,則未來創造的價值一定低於早期盲目透支的流通中的貨幣,經濟平衡過程必然帶來通脹。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主因,是有效投資需求不足而非缺錢,而且很大程度上投資有效需求不足與上一輪導致企業盲目擴張嚴重產能過剩利潤下滑的過度寬鬆貨幣政策有關。

  其次,當前貨幣政策已比較寬鬆。二季度名義GDP增長10.34%,M2增長13.4%,貨幣供應量增長已超過實體經濟貨幣需求增長3.06%,進一步透支貨幣發行,可能增加經濟新的不穩定因素。

  其三,貨幣供應存量已達85萬億,其中被物化和資產化可能在25萬億左右,剩下的可能以居民,企業和政府存款餘額的形態存在的貨幣達60萬億之巨,一旦哪怕是部分脫媒,結果就是銀行的擠兌和流動性泛濫。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要以實體經濟的貨幣需求為目標。量化寬鬆政策是解救危機的應急手段,並未對實體經濟有實質性作用。若繼續按照延續量化寬鬆的操作思路,脫離實體經濟的需求發放貨幣可能帶來更大的麻煩。

  至於CPI平穩貨幣政策就應轉向,貨幣政策隨通脹變化非緊即鬆也是對貨幣政策的誤解。財政政策特別是結構性減稅政策,有利於改善邊際收益較低的中小企業的成本,推動企業有效投資需求的釋放。而且財政支出主要以稅收為主,不是投資透支的概念,故而穩增長,財政政策唱主角可能更穩妥。

  觀點之三,認為經濟增長下滑的多種因素中,最大的問題是政策不穩定。如去年宏觀調控政策不變,中國經濟或許不會下滑。這個觀點很值得商榷。政策是個短期工具,本就是隨形勢變化而變化的“變量”。所謂政策穩定是指如果形勢明顯沒有改善,有些政策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不變。經濟分析的基本邏輯,是應先有對形勢相對準確的判斷,才有對可能出台的政策的合理分析,而不是反過來。

  最近參加一次國際高端研討會,前美國經濟研究局局長馬丁-費爾斯坦與某著名國際投行經濟分析師同台討論今年美國經濟形勢和可能的政策。馬丁先生認為,經濟增長會仍然疲軟,高失業率會仍是困擾美國經濟關鍵,貨幣政策應對振興企業和創造就業做一些事情,QE3對就業改善和經濟增長沒有什麼幫助。馬丁先生的邏輯是,形勢——政策——形勢。形勢變化也證明了馬丁教授的判斷。

  投行經濟學家則認為,美國就業沒有改善,美聯儲一定會推出QE3,因為QE3會推出所以對經濟形勢持更樂觀的預期。其邏輯是政策——形勢,明顯是邏輯紊亂。因為缺乏對形勢的深入分析,也不深究QE3是否能解決問題,直接跳到政策影響環節,在一廂情願的政策假設下做出的形勢判斷就有失偏頗了。

  文章最後說,中國經濟短期的問題不是政策不穩定,而是對經濟形勢和影響增長原因沒有弄清楚,受一些似是而非的情緒化表象描述影響太大,信息不對稱,導致政策針對性不夠。另外,執行嚴重不力,基層沒有動力去推動真正的內需增長點,跳不出過去三十年推動增長的粗放式的思路和方式,急功近利,為增長而增長,遂使政策效果事倍功半,難盡如人意。中國經濟很多長期問題和深層次矛盾,實際上是這些短期問題重複叠加累計起來的。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