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張藝謀1850萬拍鐵路宣傳片 搞砸了

http://www.CRNTT.com   2012-07-02 13:57:49  


宣傳片海報圖
  中評社北京7月2日訊/近日,審計署2011年度財政支出報告顯示,鐵道部在未按規定公開招標的情況下,投資1850萬元,請張藝謀拍攝中國鐵路宣傳片,審計署並強調,該宣傳片未達到預期效果。

張藝謀投1850萬拍鐵路宣傳片 砸錢砸不出高品質 

  2012年07月02日10:53 來源:文匯報 

  據國家審計署最近公布,2009年至2010年,鐵道部未經招投標投資1850萬元,請張藝謀執導拍攝一部《中國鐵路》的宣傳片。這個宣傳片據稱是2010年第七屆世界高鐵大會開幕式影片,全長5分鐘,回顧與總結了中國鐵路近幾十年的成就。1850萬元的投資,相對於鐵道部的高鐵巨額投資,也許是九牛一毛,或許投資方看中的就是“張藝謀”的名氣和導演能力。有人算了一筆賬,按照投資總額,這部短片每一秒鐘的代價竟達6萬多元!

  我們的一些名導演自打向商業大片轉型以來,“砸錢”的氣魄可謂越來越大。可這些巨額投入是否都真正“砸”到拍一部優秀影片所必需的刀刃上?要尋找到此類疑問的答案,不僅要做細致的藝術分析,還需要進行艱苦的調查論證,非筆者所能勝任。但顯而易見的一點是,有些導演陷入了一種“誤區”,以為拍大片,就該“砸”大錢。許多國內外成功的案例告訴我們:影片的藝術質量高低與投入資金多少並無絕對的因果關係。小製作有時也能拍出征服觀眾眼球的佳片。僅僅靠“砸錢”砸不出高品質的藝術。

  再回到本文開始提出的那個問題:5分鐘的《中國鐵路》宣傳片,何以需要“砸”掉1850萬元?其實,只要看過這部短片,就不難得出結論。這部署有“導演.張藝謀”的短片,絲毫看不出張導獨特的智慧和匠心所在。飛馳的高速列車、秀美的山川、微笑可人的乘務員、神情舒適安詳的旅客……司空見慣的畫面,除了鏡頭切換更快一些、快慢鏡頭用得更多一些,這些創意,一位普通的導演也許就能完成。而這些素材的獲得和拍攝也並無多少難度,怎麼看也就是一般廣告公司即可勝任的普通宣傳片。抹掉“張藝謀”的大名,誰也不會相信該片出自“名導”手筆。如此水準的短片通常的成本是多少?筆者請教了業內人士,稱最多約需100萬元,就算翻一番200萬元吧,那麼其餘的1650萬元難道全成了利潤,“砸”入了張導和他的團隊囊中?如此暴利實在令人咋舌。

  審計署的報告稱,宣傳片未達到預期效果。鐵道部花不菲的資金,做了一次“冤大頭”。其實“冤大頭”又何止鐵道部一家?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熱衷於投巨資,請名家策劃大型節目、拍攝宣傳片,耗費的資金少則幾百萬元,多則上千萬元,打的旗號也都是地方或單位的形象宣傳。且不論立項是否合規合法、過程中資金監管是否到位,單看動機,多少可以窺見不正確的政績觀在作祟。至於實際效果,大概唯一具有“含金量”、唯一可以唬人的,也就剩下“菖菖菖導演”這幾個字了。

  或許,這是一筆願打願挨的買賣,他人也無可厚非。但讓筆者感到揪心的是,如果一位藝術家眼球過度地盯著“孔方兄”,還能指望他拿出更好的作品來嗎?如果說“導演.菖菖菖”也算一個品牌,藝術家,特別是著名藝術家是否應該更珍視一些自己的品牌?一位藝術家如果不斷靠透支過去累積的品牌美譽度“摟錢”,那麼他的品牌含金量還能維持多久?

  作為出了燈油錢卻坐在黑地上的鐵道部也有教訓可吸取。正如名人說的未必都是名言,“名導”導出的也未必都是佳片。現在不少投資人拍片選擇製作者,更多的只看對方的名氣,而較少考慮藝術質量,以為名氣就能帶來一切。如此功利短視的投資心態,為那些所謂的“名導”、“名藝術家”借“名氣”輕鬆“摟錢”創造了空間。如果鐵道部嚴格按照招投標程序優選相關公司拍攝製作這部宣傳短片,想必也就不會花費這筆名不副實的冤枉錢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