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中日海洋事務磋商要正視“真問題” | |
http://www.CRNTT.com 2012-05-21 09:50:33 |
中日關係也深受這種基本條約進程被拖延、被曖昧化之害。邦交正常化交涉並沒有締結明確戰後處理的和約,戰爭責任處理被曖昧化、島嶼爭議問題被擱置,歷史遺留問題導致中日關係不能擺脫“周期性惡化”的冷戰陷阱。 隨著東亞地區主義的發展,中日兩國認識到歷史遺留問題對兩國關係和地區政治的危害,開始摸索再處理的途徑,但無成效可觀。比如“中日共同歷史研究”脫離參拜靖國神社、教科書修改等“歷史認識問題”的現實而迂闊為古今縱橫的歷史研究一般論;從今年年初複發的“名古屋市長否認南京大屠殺言論”之轟動效應來看,“中日共同歷史研究”以回避“真問題”始,歸無結論、無原則、無責任之終。日本民主黨執政後,由於其領導人明確的不參拜靖國神社政治姿態,歷史認識問題的壓力暫且緩解;但另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即釣魚島爭端又發作起來,並且因為其具有直接國家利益的刺激性或煽動性,所以對中日關係的破壞性也就更大。在經歷了2010年的“撞船抓人事件”嚴重損害中日關係的教訓之後,2011年12月的兩國首腦會談決定設置“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平台;更由於現在突發了“東京都知事購島計劃”的新事態,“中日海洋事務磋商”能否成為解決“釣魚島問題”有效機制,就格外引人注目了。 但從首輪磋商止於原則立場論、注重技術性危機管理的情況來看,兩國政府仍然沒有表現出以執著的國家間政治努力推動歷史遺留問題得到國際法意義解決的自覺性。 日本仍然在沿襲冷戰同盟政治的實力政策,除加強日美軍事合作之外,還布置 “日美加一”即以日美同盟加印度、菲律賓等對中國形成多方位地緣政治壓力的態勢,並假想“偽裝成漁民的中國海上民兵”登島而演習具體的“奪島作戰”計劃。更具有衝擊性的則是“東京都購島”,因為這個計劃所包含的調查、建設、開發構想將打破釣魚島無人活動的基本現狀,將使“釣魚島問題”發生從日本“實際控制”到“實際占領”的事態演變;它與軍事實力布置連接起來就構成了打破釣魚島現狀的“文攻武衛”格局。至於“中日海洋事務磋商”的意義,則往往被引導為防止發生不測事態即暗含日本實際控制釣魚島前提下的預防衝突和危機管理機制。 而在中國方面,雖然原則總是“無可爭辯”、“堅定不移”,但落實原則的具體步驟卻往往不見下文;甚至即便如此,一些媒體還經常散布回避事實、自我麻痹的空氣,如諷刺“購島計劃”是一出“鬧劇”,認為它反映了日本衰退引起的“戰略焦慮”,斷定“不代表日本政府的立場”等等。這種以一味貶斥代替事實把握、放棄嚴肅思考的傳統話語模式是脫離外部世界實際的。當前,隨著“購島募捐”額數字的攀升,日本的國家主義輿論也越來越熱烈,媒體已有“不可逆轉”的報道。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購島”貌似遊戲,實質意義在於為“登島”創造條件。中國某些學者誇大或者誤解了日本國內批評東京都“購島計劃”不當的輿論,日本政府的基本立場和地緣政治活動、軍事力量布置,事實上有利於東京都的“購島計劃”。從維護中日關係的“大局”而言,如果不及時以預防外交制止“釣魚島事變”,在東京都作為地方政府“購島”成功並展開登島行動之後再行交涉,日本政府或許會推托不便干預而處以“靜觀”,中國政府則可能因此找不到外交對象而任由局勢惡化此前“名古屋市長否認南京大屠殺發言”的風波殷鑒不遠,而“釣魚島事變”所蘊含的“海嘯”級能量也是眾所周知的。一旦發生登島調查、開發的“釣魚島事變”,中國政府的強烈反應和中日關係遭受的打擊必然是空前的。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