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論壇:梁振英如何平衡經濟民生

http://www.CRNTT.com   2012-04-27 00:17:56  


何永謙指出,政府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一定要扮演一定的角色。(中評社記者攝)
 
  何永謙:我想在這裡講“一個過程、兩個概念”。在協助梁振英撰寫政綱時,十一份政綱中,花最多功夫的就是經濟政策。其他政策在跟有關界別的人士談一兩次後,內容就大概成形,就算大家有不同意見,只是政治立場不同而已,一般來說討論兩、三周後便可撰寫初稿。但經濟政策卻不行,我們與不同界別的專家談過,足足花了兩個多月初稿才完工。在經濟政綱內,我們建議新一屆政府要“成立跨部門的經濟發展和統籌發展策略的機構”,進一步集思廣益。我希望在此次論壇上聽取更多專家的意見。下面談“兩個概念”。

  一是政府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一定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我在70年代加入港府工作時,從來沒有在內部會議中聽說過政府應該“不干預經濟”。事實是,港府過去一直都在干預。以工業為例,如果不是政府的土地政策,當年何來將軍澳的重工業發展?以前政府清楚知道,土地發展可以帶動經濟及都市發展,所以成立一個高層的跨部門土地發展政策委員會,也有很積極的政策推動工業發展,從來沒有“不干預市場”這個概念。在居住方面,1954年成立房委會,1973年成立新的房委會,為香港一半居民提供居所,建了很多公屋和居屋。港人治港落實後,我在一次會議上,聽到一位高級官員說,為什麼政府要積極干預房屋市場?我當時聽了很吃驚。也就是說,過去十幾年,政府才突然改變了自己在經濟發展上的角色,著重“大市場、小政府”,盡可能不干預市場。

  過去十多年,香港的經濟增長輸給東盟國家的平均增長率,這個數據令我們傷心。可見香港經濟結構出了問題,我們認為,是政府的角色出了問題。梁振英的政綱裡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相信政府在經濟發展方面需要扮演一個角色,但這不意味著政府要“代替”市場。大家都知道,市場是一個很有效的資源分配機制,但是政府可以扮演推動或輔助的作用。

  第二個概念是“創富”和“均富”之間的關係。傳統上似乎認為兩者是矛盾的,事實並非如此。我說一個數據,過去幾年,香港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長率與開支增長率和經濟發展速度,出現很大的落差。開支增長率落後於經濟增長率,而收入增長率則遠遠高於兩者。2003年至2010年,政府開支總額增加22.6%,GDP增長41.3%,財政收入增加了80.7%。其中,2008年至2010年,開支減少了2.9%,GDP升了1.5%,財政收入增加了18.4%。2005年至2007年,開支增加了0.7%,GDP升了19.9%,財政收入增加了45.1%。換言之,政府自2003年之後,年復一年的盈餘,但卻不願意增加經常性開支以改善服務。2011年至2012年,政府派糖600多億,盈餘600多億,也就是說,如果不派糖的話,盈餘竟有1300億,而全年支出僅2300多億,不合乎比例。

  由此可見,香港政府無需加稅,也有足夠財力改善民生、增加福利。房屋方面,政府建了這麼多公屋、居屋,但近年從未花費一毛錢的經常開支,純粹是撥地給房委會,然後靠居屋賺的錢補貼公屋,這個模式很成功,可以持續。政府的津貼主要花在教育、醫療和福利方面。福利開支其實花的錢很少,舉個例子,我們了解到,僅僅每年多用20億,就可以解決大部分社會福利服務不足的問題,包括安老院的輪候情況。可見政府絕對有財力改善民生,而不需要大幅加稅,打擊營商環境。

  陳坤耀:港府的財政收入為什麼增加這麼快?主要是三個來源:一是房地產印花稅,二是股票印花稅,三是商業利得稅,利得稅非常集中,十幾個財團負擔了香港大部分利得稅。可見香港財政收入之畸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