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以《上海公報》語言模式破解兩岸難題

http://www.CRNTT.com   2012-02-29 08:49:10  


 
  由此可見,《上海公報》折射了美國政府的立場與中國政府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實際上,據中美雙方當事人的一些回憶錄憶述,在喬冠華與基辛格逐字逐句推敲《上海公報》的每一句話中,台灣問題是最棘手、最困難的問題,雙方花費的時間最多。儘管《上海公報》的框架在基辛格上一年十月訪華時就已同周恩來總理大體商定,有爭議問題的措辭也在那次會談中意見趨於一致,但是台灣問題卻沒有定酌。

  當時,中美雙方在台灣問題上的重要分歧,除了是雙方在《上海公報》中以“各自表述”的方式闡述對台灣問題的定位之外,中國要求美國聲明,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是美國的“希望”,而美國卻堅持聲明這是美國的“關心”,而且堅持要使用“重申”的字眼,表示這是具有一項連續性的義務。中國方面要求美國無條件答應從台灣撤走全部美軍;美國只肯把撤軍說成是一個目標,即使這樣,美國還堅持,要把撤軍跟和平解決台灣問題與緩和整個亞洲的緊張局勢聯繫起來。為此,喬冠華與基辛格兩人旁徵博引,針鋒相對,展開不失學者風度的激烈爭論,甚至爭吵,以證明自己更有道理,讓對方同意自己的觀點。

  尤其是在“一個中國”的表述上,後來被稱為“基辛格語言藝術”的“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美國方面在用詞上僅是“認識到”(按:也有人翻譯為“認知到”)而不是“承認”,並使用“不提出異議”而不是“贊成”,表現了尼克鬆在對台政策上的模棱兩可。據基辛格回憶,上述提法出自五十代後美國國務院為一次中美談判準備的文件,尼克鬆之所以堅持使用這樣的語言,是希望在台灣問題上留有餘地。另外,尼克鬆還堅持將美軍撤出台灣與“該地區緊張局勢的緩解”聯在一起,從而間接地將美國期待中國和平解決台灣問題聯繫起來。

  但應當看到,美國政府在第一次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打交道的正式文件上就正式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它等於正式承諾今後將不再進行製造“兩個中國”的活動,也不可能再明目張膽地鼓勵和支持台灣搞“獨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