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張海林:未來十年是改革壟斷利益攻堅期

http://www.CRNTT.com   2011-12-30 09:50:42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張漢林
  中評社北京12月30日訊/“中國過去十年,靠比較優勢迅速發展僅僅只是表象,實質動力是制度改革帶來的發展紅利。表象上說,未來三十年,中國的中西部地區將成為新的外資匯集高地,中國經濟也將因此獲得新一輪發展動力。然而,中國現在發展的核心問題還是在於是否有魄力和決心,去改革既有壟斷利益,未來十年是改革壟斷利益的攻堅期。”北京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張漢林日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這樣表示。以下是專訪內容:

  體制轉型推動經濟發展

  第一財經日報:你認為這十年變革的核心是什麼?有人說,中國的發展是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即用較為廉價的勞動力、土地、資源,來獲得發展機遇,你怎麼看待?

  張漢林:我們方方面面的變革都是與幾個基礎和核心分不開的。中國過去所謂的比較優勢只是表面的形式,從骨子里、本質里還是體制轉型和發展推動了經濟的轉型和發展,我認為這是基礎和核心。

  我們基本上建立了開放經濟的制度體系,以及為它服務的開放經濟的法律制度,以及與市場經濟相關的法律體系。這是在用制度性的變革去推動經濟發展。這三十年,最核心最重要的東西可能是制度的變革,是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形成和發展。這加速了中國經濟體制的變革和發展。

  中國從入世前被動地融入經濟全球化,轉變成積極主動地融入全球化。從最初改革開放初期的短期經濟,過渡到相對於自己國內消費人口來說,大多數的產業和產品供給基本上處於過剩的時代。

  規則意識、法制意識、知識產權意識的健全,這個在過去都沒有,都是因為融入了全球化,才形成了這樣一種意識。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立法等方面,我認為怎麼都不為過,這是中國真正實現創新型國家目標的制度基礎和決定力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