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食品亂象的罪魁禍首

http://www.CRNTT.com   2011-07-18 11:34:54  


  
普通民眾對低價“高品質食物”的需求 
 
  從被摻假的“江蘇大米”說起

  一袋爬滿米蟲、發黃且發黴的大米,加工後抹掉黴層,表面即顯光滑白淨,一般人根本鑒別不出好壞,然後摻入好米,換上熱銷品牌,重新封包出廠。這就是在珠三角流通的劣質大米。這些大米一般都號稱產自“江蘇”。

  據米商說,“江蘇大米”在當地人心目中是高品質的象徵——覺得比別的地方的大米都好吃。所以很多商家直接把別的地方產的大米摻在江蘇大米里賣,更有甚者,摻的就是上文說的劣質大米。米商說,打工仔或者一些普通人都買這種大米,而本地生活條件比較好的人才買那些知名品牌的大米。 
 
  隨著經濟發展,普通民眾越來越希望吃到“高品質食物”

  上文所提的摻假“江蘇大米”的流通,和毒奶粉、假紅酒等食物其實一起說明了另外一個現象,管理學人劉遠舉對此有精辟的解釋,他把這歸結為“拖拽效應”——一國居民對食物品類的需求欲望,受他們常在電影中看到的、在報紙上讀到的、在廣告中聽到的影響,施加影響的群體往往是一國的高收入人群(在中國指的是所謂“中產階級”,不是頂級富豪)。他們消費的商品被視作“可及的幸福”的象徵。對低收入群體而言,這種影響拖拽他們進入更高的食品品類層次,產生“拖拽效應”。在面子觀念的作用下,這種拖拽甚至帶有一定強制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食物的要求提高了,希望吃到更好的東西,比如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普通家庭的嬰兒大都吃母乳,等再長大一些就吃米湯等食物。可是現在,奶粉成為了主力。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誰也不想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所以,人們對更高品質食物的追求就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需求,而購買力又有限,摻假的“高品質食物”就成了選擇。
 
罪魁禍首之一:低收入 
 
  只要出得起價,市場本身有淘汰與淨化功能

  “三聚氰胺”事件發生之後,國產奶粉一度滯銷。據農業部奶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馬瑩介紹,2008年三聚氰胺發生前,國產奶粉市占率達60%,但此後洋奶粉已占據半壁江山,今年有可能正式超過國產奶粉。資深乳業專家王丁棉則進一步透露,2009年大包粉的進口量為24.5萬噸,2010年就達41.5萬噸,估計今年的量可能在50萬噸。另外,有傳言稱,在高端奶粉市場,洋奶粉已經占領了8成市場。而在一線城市的嬰幼兒奶粉市場,洋奶粉早就是主流。

  在被稱為一夜倒退25年的“乳業新國標”曝光後,洋牛奶(液體奶)又發威了,銷量激增了三成。同時,洋奶粉還紛紛漲價,仍然供不應求。

  一方面,真正高收入的人群不會在乎奶粉錢,另一方面對於許多家長來說,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最好的,也不太在乎奶粉錢,在這樣的情況下,高端奶粉和嬰幼兒奶粉市場就把大家認為品質上沒有保證的奶粉給淘汰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