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馬宋會是由“我心未死”效應發酵促成?

http://www.CRNTT.com   2011-04-13 08:40:22  


 
  其二、施明德使用“我心未死”,來彰顯很多台灣人對政治失望灰心甚至死心,第二次“政黨輪替”並未能真正建立讓台灣百姓滿意的政權。而且,“我心未死”頗有對應“百萬人倒扁”之意,亦即把馬英九與貪腐的陳水扁相提並論。這就是“倒馬”的輿論先行,先把馬英九在輿論上抹黑。但由於馬英九只是能力不行,並沒有明顯的觸法及道德缺失,如發動類似“紅衫軍”的街頭活動的正當性並不足,因而就只能是通過選舉的合法途徑,換掉馬英九。

  其三、施明德宣稱要徵集十萬人簽署,其用意無非是兩個:一是施明德籍此先行試探水溫,看看能否徵集十萬人的連署,以偵測是否有足夠的民意支持獨立於國民黨和民進黨之外的“第三勢力”參選“二零一二”;二是倘答案是樂觀的話,他就會考慮動員他人甚至自己親自披掛上陣參選“二零一二”。 

  為何是徵集十萬人連署?因為根據《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規定,不是由政黨提名的“總統”參選人,必須有選民總額的百分之一點五的選民連署提名,這個數目大約是二十六萬左右。而施明德當年發動“倒扁紅衫軍”時,曾徵集到一百萬人的捐款。因此,今次如能徵集到十萬人連署,就證明他“寶刀仍未老”,而且隨時能加碼一倍多湊夠參選“總統”所需的連署人數。儘管“倒扁”與參選“總統”的性質和訴求有所不同,當年的“倒扁”是人神共憤,屬於公共利益議題,較能做到“振臂一呼,萬人響應”;而參選“總統”,除開是由政黨提名者外,個人參選者總是帶有明顯的個人名利追求,就只能是以一句“我心未死”,來打動部份“對馬英九已死心,對蔡英文不放心”選民的心,從而填補這個真空。

  因此,“我心未死”是一個相當聰明的設計。一方面,突出了對馬英九執政團隊的不滿,及部分民眾的死心、灰心;另一方面,卻又凸顯了施明德的“並未死心”,只有他才能打破目前的僵局,才是比馬英九、蔡英文更有理念,且具有反省能力的第三個“總統”候選人。這就像許信良參加民進黨“總統”黨內初選,迫使蔡英文和蘇貞昌必須拿出明確的參選政綱,決不能含混過去那樣,馬英九與民進黨的蔡英文或蘇貞昌之間,也必須要有一個“第三人”,對二人之間的以意識形態為主的選戰進行衝擊,使到這次“總統”選舉是一個拼理念、拼管治能力的選戰,而不是拼意識形態、拼政治利益的選舉。這種壓力,顯然是對當政的馬英九更大一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