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上海離國際金融中心有多遠?

http://www.CRNTT.com   2010-12-07 09:09:02  


 
  相比高樓、人才、工業基礎,建立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更為重要的是制度體系——也就是張先生輕描淡寫一筆帶過的“搞好人民幣、放開外匯管制、司法或法治”。或許,在香港、紐約、倫敦等的比較、競爭中,因為制度要素相似,所以可以忽略不計,大家比硬件等其他要素就可以了;但若連這樣的制度基礎都不具備,還怎能奢談其他?莫非張先生身處市場經濟環境久了,以至於認為那是天經地義,可以視而不見?

  香港、紐約、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制度體系細節上自有差異,但本質卻是一樣的。而這個制度體系,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開放性。只有開放,才能孕育或者吸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企業,使這個金融中心的構成主體富有競爭力;只有開放,才能健全規則,規範、透明管理,使潛規則無從施展,讓企業平等競爭、共享利益;只有開放,才能有效提升監管機構的管理能力,把金融風險降到最低,而不至於陷於“監管能力達不到就不開放、可不開放監管能力就永遠也達不到”這樣的邏輯困境!

  有了開放、規範、透明的制度體系,才會有健康的市場。上海的金融市場,似乎已經規模不小,金融機構、金融資產與香港相差無幾。從證券市場看,上海證交所與香港證交所上市公司數量、市值也大致相當。但若稍加分析,我們就知道,差別可大了!

  單從金融主體來說,上海金融市場上,國企無論從資產還是業務量來說,都占90%上下,占據絕對主導地位,業務經營上更有政策、網絡等各方面的優勢。而香港則是最為開放的市場,本土的、外資的、內地的都有,且多半是真正的商業銀行,業務經營上也是一視同仁。

  證券市場差別更大,港交所規則清晰、透明、規範,企業只要達到其標準就可以上市;而上交所則開始是為解決國企融資而設,指標是計劃分配,後來雖說也實行標準准入制,說不管是民企還是外企,只要達到了標準就可以上市,但你看看現在上市公司的結構就知道這個標準是為誰設的標準。至於監管、信息披露等等,那差距更不是可以量化的,而是質的差別!

  我接觸內地上市企業算是最早的,但也因此受了驚嚇至今不敢涉足股市。如果企業信息都作假,你還敢對他們進行長期投資嗎?如果短期炒作,你又怎麼能跟那些財大氣粗又有背景的莊家比拼呢?

  但就是這樣一個證券市場,我們都遲遲不敢刮骨療毒,這樣的上交所即使上市公司資產全球第一又怎樣?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支撐嗎?港交所2008年除牌8家,上交所敢嗎?難道真的是它的上市公司質量如此之好,開市20年沒有一家上市公司到摘牌地步?如果這千把家上市公司不合格的有,卻就是不能退市,那這個市場又是個什麼市場,它的信用從哪里來?沒有了股民的信任,有追求的企業也不願自甘墮落去與某些企業為伍,那這個市場的競爭力又在哪里?劣不汰的結果也會導致優不勝,甚至對優質企業更為不利。這種情況下,國外的公司會來上交所上市嗎?若只是自己關起門來玩,還能叫國際金融中心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