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 |
廣西“貧民區”的無政府生存 | |
http://www.CRNTT.com 2010-06-24 06:39:16 |
小山村的20戶廢墟 鄉情親情,還能撐得了幾代人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王開 | 廣西來賓報道 梁耀忠已經有些認不出自己的村主任。 廣西來賓市興賓區七洞鎮下棉村村主任韋家豐,這位64歲的幹瘦老人說,自己從來沒有這樣寂寞過:現在村主任的任務就是在鄉裡開會之後,把會議精神和文件傳達給村民。 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村主任的擔子確實輕多了:不需要催糧款,也不需要那麼“狠”地抓計劃生育。 而他和他的村民們看起來越來越遠了。 20戶廢墟 24年前,當梁耀忠一家從下棉村搬走的時候,韋家豐並沒有遠送。梁耀忠一家把能賣掉的東西全都清理掉,直至把祖房的瓦片都裝到了買家的拖拉機上。然後一家人頭也不回地走遠了。這樣的背影韋家豐看過很多。 梁耀忠的父親是下棉村第一批外出打工者,走得毅然決然。直到2004年去世,他也沒有回到過下棉村,死後更沒有埋進風景秀麗的故土。 梁耀忠說自己一家離開下棉村是“被逼無奈”。改革開放之後,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他一家8口人只分了3畝水田。 “雖然那時農村已經實行了‘多種經濟’,有了養殖戶,也有人去開了荒地,但要靠他們家兩個人養活6個孩子,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韋家豐說。他很理解梁耀忠父親的舉動。過去大包幹的時候,孩子多的困難人家還可以吃村里的大鍋飯,“一承包到戶,村里就管不了他們了。” 梁耀忠家的老房子就在韋家豐家前面。不過,如今這個院落早已是一片廢墟,整個老宅只剩下一面堂屋的後墻。“凄涼得很。”站在那片廢墟上,梁耀忠對本刊記者說。 在下棉村,像梁耀忠家這樣的“廢墟”大約有20戶。他們的主人大多是下棉村第一批外出打工者,現在都在來賓、柳州等地類似淩窩的地方生活,處境也大致相仿。 梁耀忠說,當時他們一家外出謀生是“響應國家號召”,“農村‘剩餘’勞動力,不是那個時候經常說的嗎?” 這一批20多戶鮮有遠赴廣東沿海的。他們選擇了就近的來賓縣城,至多到柳州市。走得不遠,但卻拖家帶口一起出來,走得徹底。 “我爸幫人燒石灰,掙點苦力錢,我媽做點糧食買賣,做得很小。”梁耀忠回憶說,從他記事開始,他們一家就在苦苦掙扎。無論是在下棉村,還是在淩窩。 與那些背井離鄉到廣東、江浙打工的農民相比,梁耀忠家雖然沒有兩地分居的痛苦,但仍然遠離那些現代化的工業城市。父輩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到了下一代也沒有任何改變。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