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復蘇階段 貨幣政策應動態微調

http://www.CRNTT.com   2009-09-16 10:41:10  


復蘇過程之際,貨幣政策似不宜大幅改變。
  中評社北京9月16日訊/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曉蕾今天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文章“貨幣政策如何才能收放自如?”作者表示:“中國經濟現在處於複蘇階段,經濟不會很快穩定在均衡水平,寬鬆的貨幣環境也不會帶來通脹壓力,所以有必要繼續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在經濟穩定的過程中,緊縮的貨幣政策必定不是正確取向。以實體經濟需要為目標,把握貨幣投放流向,貨幣政策更靈活的動態微調是較為合適的思路。” 

  有觀點認為,穩定經濟增長需要繼續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但是繼續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會對通脹預期形成更大的壓力,引起貨幣政策可能面對兩難的局面的擔心。

  筆者認為,如果認同古典學派加上貨幣學派理論綜合論證的通脹形成機理和過程分析,認同他們對經濟周期不同階段貨幣供應與通脹形成關系的分析和判斷,只要密切關注經濟形勢的變化,特別是對經濟所處的均衡狀態有相對准確的判斷,貨幣政策完全可以收放自如。在不同階段采取目標清晰的針對性很強的不同政策,該保增長時保增長,該防通脹時防通脹,應該不會有兩難的困擾。

  中國經濟現在處於複蘇階段,經濟不會很快穩定在均衡水平,寬鬆的貨幣環境也不會帶來通脹壓力,所以有必要繼續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在經濟穩定的過程中,緊縮的貨幣政策必定不是正確取向。以實體經濟需要為目標,把握貨幣投放流向,貨幣政策更靈活的動態微調是較為合適的思路。

  貨幣供應增長需要提供足够的流動性,匹配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所調動的投資需求,消費需求所產生的貨幣需求,會最大化拉動經濟政策的綜合效應。在穩定經濟增長態勢的過程中,價格水平會相應由負變正逐漸上升,但是以滿足經濟運行正常需求為目標的貨幣供應的增長,不會推動通脹形勢惡化。

  到了第二階段,當經濟連續三、四個季度保持8%至9%的穩定增長以後,就業形勢改善,國際經濟形勢也逐漸穩定,貨幣政策就該逐漸回歸正常狀態。

  筆者以為,在貨幣政策討論時,還需要明確如下幾方面的問題。

  首先,要區別貨幣供應和銀行信貸合理的增長。7月3000多億元銀行新增貸款,仍然是增長,而且是同比高增長。只是相對前期的增長規模有所減少,但這不是貨幣緊縮。清晰界定這兩個概念,有利於逐漸淡化和消除由於對貨幣發行與通脹形成關系的誤解而產生的對通脹擔心和對貨幣政策轉向的猜測。

  其次,堅持適度寬鬆,防止過度寬鬆。當前貨幣供應增長大大超過經濟正常運行中的貨幣需求增長,在企業利潤仍然負增長的情況下,信貸非常可能轉身再變存款。這表明上半年可能提供了超過實體經濟增長需要的“多餘”的貨幣供應。這些多餘貨幣可能推動資產價格快速上漲,帶來銀行的系統風險。解決這個問題,不需要緊縮貨幣政策,只需要在下半年甚至明年,貨幣政策真正“有保有壓”。一方面,規範銀行信貸,堵住銀行資金和信貸流入資產市場的一些政策漏洞;另一方面,保證繼續寬鬆的信貸和資金大部分進入實體經濟。這樣既控制了風險,也保證了貨幣政策在“促民生、保增長、調結構”新的既定方向上的“寬鬆”。需要流動性的地方足够寬鬆,不應該流向的地方嚴格把關,推動銀行信貸和貨幣供應增長趨於更合理的水平。

  第三,在不同發展階段,經濟應該有一定的通脹承受能力。歐盟把2%的通脹作為緊縮貨幣政策啓動的指標,因為歐盟經濟增長率大體一直在1%左右。中國“兩會”報告提出把通脹控制在4%之內, 實際上是政府認為中國經濟承受通脹的能力是在年均增長4%左右。筆者認為,只要收入水平與經濟增長同步,在中國8%、9%的經濟增長水平下,通脹的承受力應該超過4%,而現階段通脹可承受能力可達6%左右。所以,就算今年下半年經濟增長穩定,價格水平變負為正,也不意味著通脹惡化。

  第四,為了防止通脹惡化,在經濟增長穩定以後,不要刻意推動超過經濟潛在增長率的高增長。刻意推動超過均衡水平的增長,就會導致過度投資,在短期內推動經濟過熱增長,進而惡化通脹形勢。所以,在經濟穩定增長以後,貨幣政策一定要適時動態微調,而這確實需要貨幣決策當局的大智慧。

  第五,在貨幣政策回歸正常時,要強力推動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轉變貨幣政策。否則,世界各國貨幣政策的不同步,特別是美國政策的滯後,會加大美元和人民幣之間的利差,這非常可能帶來國際投機性資本的大規模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