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四千萬“待就業” 出路在何方

http://www.CRNTT.com   2009-06-24 12:14:02  


 
         保就業,實質是隱性失業

  年初,國家協調勞動關系三方(中華全國總工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印發了《關於應對當前經濟形勢穩定勞動關系的指導意見》,提出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切實承擔社會責任,盡最大努力不裁員或少裁員,特別是引導國有大中型企業帶頭不裁員。“不裁員”被當成一項政治任務來抓,比如裁員20人以上,必須向勞動部門報批。各地也“創造”了種種方法來保就業:通過縮短工時、輪崗培訓、適時安排年休假、輪崗放假、協商薪酬。100家中央企業今年計劃招收應屆畢業生20萬人,比上年增長近7%。這被解讀成這些企業在“勇於承擔社會責任”。

  但行政號召起到的作用正在受到質疑。很多保就業的“創舉”,坦率來說,也許能使官方的就業統計數據更好看一些,但並不能掩蓋“隱性失業”的實質。有經濟學家認為,如果不是企業自身需要而相應號召增加人手,那麼無異於增加冗員。此外,在四萬億大單刺激下,央企壟斷範圍有增無減、企業規模越攤越大,央企趁此就業不景氣時機延攬人才,更應看做是一種必要的“抄底式”人才儲備,無需過度解讀。

       “四萬億”難以直接帶動就業

  “四萬億”救市大單對解決就業的意義,從央企的擴招中已見成效,但就目前看來,四萬億這些投資項目裡很多是資本密集型的項目,直接帶動就業的作用較小。按照現行規劃,將投資主要放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它拉動的產業主要是建築材料、鋼材、水泥、設備,這些材料相對來說資本密集度也比較高,遠不如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就業消化能力。也就是說,即使這一輪由國家投資拉動的GDP完成“保八”目標,出口萎靡造成的就業困境也難以彌補。

           就業難,根源是經濟結構問題
           片面強調抓大放小、產業升級 

  1990年代國企改革之後實行“抓大放小”的政策,被“抓牢”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影響政策的能力很強,通過各種政府規制和准入,客觀上限制甚至扼殺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而中小企業倒下空出來的市場空間,大型企業只需擴大產能就能占領,但中小企業倒閉對就業的危害卻無以彌補。1995年工業普查結果,當時工業小企業總就業人數是一億人,占工業就業的74%,2004年經濟普查,小企業就業5000多萬人,占工業就業的62%,下降了10個百分點,從人數上來講,減了5000萬人。

  另外,在政府的政策主導上,沒有把就業問題真正放到優先地位。許多地方政府過於追求經濟增長率,採取的是增長優先的發展戰略,將產業升級,“騰籠換鳥”作為經濟發展主要目標,從金融、財政政策上都向高科技、大企業傾斜,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則被作為淘汰目標。而這些高新技術企業和經濟項目就業容納能力往往不高。中國在1990年代以後,每一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創造出來的非農就業崗位越來越低。形成了“高投資、高增長、低就業”的現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