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蔡英文已喊出口號 能落實嗎

http://www.CRNTT.com   2009-03-23 15:01:10  


蔡英文有能力將理念化成現實嗎?
  中評社香港3月23日訊/臺灣《中國時報》今天登出專欄作家顧爾德的文章“主席的口號怎麼落實?”文章稱:“理念與口號曾經幫助民進黨興起,但也曾限縮了民進黨的發展性。如今,蔡英文主席提出‘包容性的本土’企圖打開這個限縮,但她如何將這個理念化成具體、可以讓選民感知到的政策或運動?”文章内容如下: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廿二日在中國時報發表的文章,提出了“包容性的本土”觀念。就理念層次而言,她認為,台灣這個移民社會需要以包容來體現多元;就策略面的考量而言,她認為在單一選區制之下,政黨的包含性才能擴大支持力量。這個提法,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接受,但是怎麼去體現它? 

  政治運動需要理念、口號,才能獲得民眾的注意,進而認同支持。“黨外─民進黨”的運動經驗充分體現這點,先從“民主”、“反戒嚴”、“制衡”、“反獨裁”、“反一黨獨大”,到“台灣人出頭天”、“自決”、“主體性”、“本土”。基本上這些理念口號在約卅年間都一一實現了,也達到了擴大支持面,凝聚政治實力的效果。 

  不過,在李登輝執政期間,民進黨也經歷過幾次重大選舉挫敗。主要原因在於,上述理念不少已藉李登輝之手實現,民進黨不再具有這些口號的專利權。民進黨在二○○○年“總統”大選勝出的原因,除了蔡英文主席已說過的“國民黨分裂”,還包括:國民黨的貪腐無能,“本土”派選民不信任李登輝的繼任會持續推動土本化路線,以及候選人個人魅力問題等。 

  二○○○年的勝選,民進黨並未提出超越之前的理念。公允地說,陳水扁是“黨外─民進黨”廿多年努力,再加上李登輝路線的收割者。民進黨執政之後,要進行的工程應該是民主鞏固與深化,此工程本身可達到的效果,也包含了建立更廣而穩固的台灣認同。不過工程浩大,民進黨並未準備好,在加上大小選舉不斷,為求鞏固政權,民進黨在理念口號上,企圖從“本土”跨越到“台獨”;在策略上則採取“割喉”、“切香腸”。 

  客觀條件上,中國大陸崛起,台獨立即可行性減少;主觀上,民進黨並未真正決心從事台獨,只是做宣示、正名等形式工夫。民進黨心態是美麗島時代“法律邊緣論”以及李登輝時代“踩紅線”。不幸的是,前兩者都有突破,而民進黨政府反而被自己喊出的口號限縮。 

  一個理念口號,若一喊再喊,結果卻一次次很狼狽失敗,就不再是擴大支持基礎的法寶;最後只能變成檢驗團體內部忠誠度的準繩──這也是民進黨執政後期黨內鬥爭激烈化的原因。民進黨執政後期,如同二○○○年前夕的國民黨政權,人民認知到其貪腐與無能,也註定民進黨政權下台的命運。 

  理念與口號曾經幫助民進黨興起,但也曾限縮了民進黨的發展性。如今,蔡英文主席提出“包容性的本土”企圖打開這個限縮,但她如何將這個理念化成具體、可以讓選民感知到的政策或運動? 

  例如,民進黨要如何推動“反仇恨語言”的立法或運動?要如何規範自己黨員?民進黨如何具體表達對來自東南亞與中國大陸新移民的認同與協助(不能只要人家認同你,你卻不認同人家),民進黨怎麼和“親中分子”對話溝通(不能像民間國是會面變成一面倒的打馬大會)?“包容性的本土”要變成具體的政治議程,而非只在空中響,如此才能真正“捍衛我們的“主權”、民主、自由,與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