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月刊:兩岸閩南文化交流及路徑探索

http://www.CRNTT.com   2024-06-17 00:01:44  


    
         參考文獻:

  〔1〕董莉,李慶安,林崇德.(2014).心理學視野中的文化認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8-75.

  〔2〕林德榮,蔡沙沙.(2023).閩台宗親聯結提升台灣青年國家認同的機制研究.廈門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4),79-92. 

  〔3〕孫吉傑,李松林.(2020).論兩岸南音交流在推動中華文化認同中的獨特作用.武夷學院學報,(10),62-66.

  〔4〕楊雪燕.(2013).閩南文化在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與發展中的影響和作用.天津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3),27-31.

  〔5〕張嘉星.(2017).再論閩南文化形成於初唐.福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23-28.

  〔6〕湯漳平.(2014).試論閩南文化與楚文化之關係. 2014世界閩南文化節交流論壇-閩南文化的當代性與世界性論文集,98-106.

  〔7〕〔8〕林華東.(2020).論閩南文化的繼承性與創新性.閩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2-46.

  〔9〕〔10〕〔13〕朱定波.(2013).海峽兩岸應共同構建閩南文化傳承體系.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3),116-120.

  〔11〕〔12〕〔19〕林曉峰,曾萱.(2018).閩南文化在推進兩岸“心靈契合”中的作用及路徑.閩台文化研究,(2),5-12.

  〔14〕〔20〕張晗,蘇奕斌.(2023).用閩南文化點亮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N].閩南日報,2023-9-21(1). 

  〔15〕鄭鏞.(2015).從開漳聖王信仰看閩南文化的傳播.閩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7.

  〔16〕巨東紅.(2020).台灣青年大陸社會參與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於廈門市的調查分析.閩台關係研究,(1),49-61. 

  〔17〕曾昱.(2023).兩岸青年文化交流融合發展新路的實踐探索——以閩南師範大學“海峽兩岸青年閩南文化研習營”為例.閩台文化研究,(4),93-97.

  〔18〕李順興.(2021).以閩南文化為紐帶 服務兩岸融合發展.中國高等教育,(2),48-49.

  〔21〕鄧文金,林曉峰.(2022).閩南文化學術研究的新進展——海洋·非遺文化論壇(廈門)學術成果綜述.閩台文化研究,(1),116-120.

  〔22〕傅承哲,周子玥.(2020).內地港澳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心理融合機制比較研究.青年探索,(2),99-112.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5月號,總第317期,P115-119)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