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構建基於中華文明的新禮治秩序

http://www.CRNTT.com   2023-08-27 00:18:22  


 
  三、民族與民族國家的性質分析

  歷史地看,民族主義概念濫觴於法國大革命,大革命旨在把操不同方言、生活習慣不同、歷史記憶不同、宗教信仰存在或大或小差異的勃艮第人、布列塔尼人、普羅旺斯人、科西嘉人等等統一在“法蘭西民族”的帽子下,推翻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構建屬於法國公民(包括第一等級、第二等級與第三等級)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民族主義在動員法國普通民眾參與政治進程上展示出了巨大的威力,民族主義以及與之相關的民族概念因而在歐洲生根、發芽、擴展,並在經過幾波民族主義浪潮後成為世界大部分地區、大部分族群構建現代國家的主要政治(理論)依據。當代國際體系因而被稱為民族國家體系。當今世界,大部分國家都認為自己是現代民族國家,但事實上未必如此。

  依據西方主要民族主義理論家的觀點,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是“逐日進行的全民公決”(厄內斯特·勒南),“是民族主義造就了民族,而不是相反”(厄內斯特·蓋爾納)。從中可見,在這些民族主義理論家看來,民族概念缺乏公認的內涵,是基於國家建構需要而製造出來的一個概念,不同國家會賦予不同的內涵。於是,單一族群如丹麥人、波蘭人、大和人可以構成一個民族,包含多個族群的美國人也可以組成美利堅民族。

  概而言之,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所確立的“主權國家”,經過法國大革命而成為“民族國家”。經過幾波民族主義運動後,主要存在於基督教世界(尤其是歐洲與美洲)的民族國家體系,逐步演化為二戰後的世界民族國家體系。這是一個歷史現象,但不是國家存在的標準模式。一些具有輝煌歷史的文明體,將會致力於構建基於自身文明特徵的地區秩序,並在一些領域具有世界性的影響。

  四、中華文明是區域文明

  中國90%以上的人口沒有明顯的宗教信仰,92%的中國人是漢族。因此,中國是典型的世俗國家,中華文明的主幹是漢族文化,其主要成分是道儒釋(特別是漢傳佛教,以禪宗為典型)。

  道儒釋三大成分中,道家是底色,側重人與自然的關係,兼及社會與國家的順勢治理。在道家看來,“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互相轉化,人應該“道法自然”,因此個人應該修身養性而達於天人合一,而君王治理天下時應該合於道,以此為圭臬,“無為而無不為”:(1)合於道者無不為,因為,“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治理天下應該“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2)不合於道者無為,即無為而治,因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