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去產能應避免“和面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6-04-09 08:36:18  


 
  減員應重在“放水養魚”

  文章認為,去產能勢必涉及產能過剩企業的減員問題。減員不應簡單地搞“一刀切”,而應重在“放水養魚”。

  一些企業在減員的過程中,爆發了普通職工與管理層之間的嚴重衝突。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協商不足,企業的工會職能弱化,不能承擔起有效的協調、溝通職能。減員方案往往由管理層以一種命令化的方式發布,普通職工難以心悅誠服地接受。根據我們的調研,目前普通職工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有弱化的趨勢。這些平時被忽視的因素有可能成為去產能改革中的障礙。

  目前,中央財政支出1000億元,以幫助煤炭、鋼鐵等行業渡過難關,該項資金將主要用於職工安置。具體到企業,一般採取買斷工齡等做法。但是這種做法本身只是簡單地把財政補貼用出去,對於提振內需和下崗職工的未來發展都助益不大。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更需要做的是創造新的就業途徑。

  在這個問題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法國煤炭減產從1960年就開始了,最後的井工礦則是在2004年才被關閉。這是一個長期的煤礦減產和關閉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法國的國家煤炭公司充分發揮了社會責任。法國煤炭公司(CdF)於1946年煤炭生產國有化時成立。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法國煤炭公司與勞工簽署了一系列協議,主要條款涉及下崗和再培訓問題。隨後在1986年出現了北巴黎加萊(Nord-Pas de Calais)煤田的社會計劃(Plans Sociaux),這是在該煤礦預定關閉的前兩年提出的,以給那些受牽連人員留出時間選擇未來,也為他們爭取時間接受再培訓。

  同時,法國政府明確了在礦區實現更大程度工業多樣化的目標,成立地區發展機構,為對新企業提供可行化經濟扶持創造便利條件。1967年,隨著一個專門的產業發展機構法國煤炭集團(SOFIREM)的成立,這些活動到達其發展顛峰。法國煤炭集團是法國煤炭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主要負責促進和扶持礦區替代就業的發展。法國煤炭公司的所有關閉計劃中採取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把錢花在培訓工人找到新工作之上比付給他們一筆一次性裁員補貼更好。除了提供培訓,法國煤炭公司還投入了大量資金吸引其他就業崗位進入煤田地區,以消化那些還在就業市場上尋找工作的原礦工。

  具體到中國當下的情形,政府和國有企業更應該做的是制定一個長期的社會計劃,重在促進和扶持替代就業項目,重視對產能過剩行業的職工進行再就業培訓,以使產能過剩行業能夠平穩地退出。

  走向經濟民主是解決中國經濟問題的不二選擇

  文章提出,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經濟問題,需要建立起經濟民主的制度體系。經濟民主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經濟決策的民主、經濟過程的民主和經濟結果的民主。

  一是經濟決策的民主,即國家重要的經濟決策應通過民主協商的程序制定。如財政、稅收、金融、產業政策等應經由民主討論、理性協商的程序制定,避免產生像熔斷機制這樣的制度。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要旨在於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穩定的環境,而非忽緊忽鬆。

  二是經濟過程的民主,強調對於自由企業制度的保護。一線的市場主體對於市場變動最為敏銳,要把更多的事情交由企業自己決定和解決。政府需要做的是為企業自由競爭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減少行政審批、打擊腐敗。

  三是經濟結果的民主,即重視平等,強調對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具體包括保障人民的受教育權、工作的權利、接受醫療的權利、居住的權利以及獲得社會救濟的權利。

  在具體政策運用上,應主要通過市場機制淘汰落後產能。在歐美國家關閉煤礦的過程中,市場機制發揮了主要作用。隨著生態環境成本不斷內部化,勞動力成本上升,煤炭價格下降,許多煤礦處於虧損狀態,這也自然到了關閉的邊緣。經過深刻的產業調整,現在歐洲大多發達國家已經關閉了大部分煤礦,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還有許多煤礦,雖然其環保標準很高,卻在價格上比中國的煤更具有競爭力。這就是市場作用的結果,不斷推動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行技術革新。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