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智庫雜誌:美國已無力充當台灣經濟救世主

http://www.CRNTT.com   2015-11-20 00:09:51  


 
  值得台灣當局慶倖的是,尼克森政府仍基本保持著與台灣的各種關係,並且通過政策說明、投資貿易和軍售來減少由於中美關係改善而在台灣引起的震動。事實說明,在尼克森的第一任期內,美國政府在處理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同台灣的關係方面所採用的“雙軌制”方法實質上是推行“兩個中國”或“一個中國,兩個政府”的模式。(28)尼克森將基辛格的“均衡”戰略用以處理海峽兩岸關係,另外一個重要表現是:政治上與中國大陸緩和、相互依存,經濟上則與台灣密切聯繫,增加同台灣的經貿往來。此後,美國的各屆總統基本上也採取這種“均衡”方式處理海峽兩岸的關係。

  尼克森訪華之後,美國政府立刻派助理國務卿格林訪台,說明尼克森的北京之行。格林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美國將信守《共同防禦條約》,強調其政府鼓勵美國公司繼續在台灣投資。隨後,美國官方的進出口銀行總裁訪問了台灣。他表示在今後的幾個月內給台灣3.5—4億美元的貸款,以後仍將給予無限的長期貸款來支持在台灣的各種私人投資專案。到1975年,美國進出口銀行對台灣的直接貸款超過12億美元,其他各種擔保達7億多美元。台灣成為它的第二大客戶(智利第一)。(29)美國另外一個官方機構“海外私人投資公司”繼續對到台灣投資的美國公司給予保險。當時正值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始瓦解,國際金融迅速自由化,對外投資開始大幅度增長時期,而台灣島內經過20年的經營正處於經濟起飛過程中,經濟發展前景對外資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美國公司在美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紛紛到台灣設立分公司,從1972年的60家增加到1975年的200家。美國私人資本源源流入台灣,特別是1977年以後增長很快。從1952年到1978年,美國私人在台灣投資額為5億美元,占外國人在台灣投資總額的45%。(30)在中美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前後的1978-1981年的四年,美國為了達到“均衡”、補償和安撫台灣的目的,大量對台投資,投資額連年攀升,從1977的2783.3萬美元增加到1978年的6976.5萬美元、1979年的8037.5萬美元、1980年的11009.3萬美元,1981年更是突破2億美元,達到20321.3萬美元。四年總投資達到46344.6萬美元,超過1952-1977年16年中美國對台灣投資總和11120.3萬美元。由此可以看出,美國即使在與中國大陸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後依然採取了“均衡”策略。

  這個時期,由於“經濟起飛”和對外經濟貿易的快速發展,台灣不但穩定了其資本主義現代世界體系“邊緣區”的地位,而且具備了向“半邊緣區”過渡的能力。

  1980年代中期,台灣經濟從“邊緣區”邁入“半邊緣區”,美國開始對台灣經濟有所施壓,比如要求調整台幣匯率、減少台灣向美出口配額等,但在台灣加入APEC、GATT以及後來的WTO等國際經貿組織的問題上,美國是積極支持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