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新常態不僅要務實還要會解釋

http://www.CRNTT.com   2015-04-22 09:22:04  


  中評社北京4月22日電/“新常態”首次提及距今已有一年。2015年一季度GDP增長7%引起的反應,說明我們對“新常態”理解仍不夠透徹。筆者認為,進入並適應“新常態”需要“三不”:

  首先是不恐慌。民眾不要被“唱衰”論嚇壞,要清楚經濟周期性出清引起的下行壓力不是衰退。無論是與世界其他經濟體進行橫向比較,還是從國家歷史增速層面進行縱向比較,中國當前經濟狀況與“衰退”還判若雲泥。同時,綜觀全球經濟發展歷史,一國經濟發展總有周期性,經濟增速下降或經濟調整引起的陣痛,和經濟上行一樣,都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狀態。能搭上中國高速發展的“快車”,享受繁榮帶來的舒適,就要能夠接受經濟調整和放緩帶來的不適。

  其次是不安樂。面對經濟下行壓力,行政管理者和企業管理者們應保持危機意識。在後金融危機時代,雖然中國不會出現系統性危機,但保持警惕仍然必要。正因認識到這一點,政府做出了全面結構性改革的決定。但正確“決策”尚不是“不衰”的全部保證,還需要真正能夠決策細化、政策落地、執行得力,打破部門藩籬,懲治為官不為,確實使政企關係得到良性發展。其他國家在高速發展過程中轉型升級的失敗案例屢見不鮮,雖然各國不能完全類比,但轉型道路的艱難不可小覷。我國在此進程中,將完成從傳統穩態增長向新穩態增長的轉換,這種過渡需要重構新的增長模式和發展源泉,不但需要極大智慧和勇氣,也需要積極作為和不懈努力。

  最重要的是不盲目。中國經濟30多年高速發展常被稱為“奇跡”。沉醉於“奇跡”和迷失於“衰退”一樣盲目,這兩種狀況都和我們缺少基於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經濟理論和模式有關。因此,中國經濟需要更獨立的研究和深刻的戰略。中國一向以“務實”為主,模式和規則相對弱化。但這種發展方式的邊際效應在不斷遞減,當前轉型升級的一大目標,其實就是設立規則、建立制度,從而使整個社會協調共進,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需要更為務實的“常態”,其基礎是系統和科學地解釋自身、指導自身。無論是古典經濟學還是凱恩斯主義等,經濟理論往往都是隨著經濟實際變化而引發的新思考,隨著時代變遷,它又會不斷得到驗證、質疑和修正。一種經濟理論或模型在其他場景下,設定與變量大相徑庭,並不一定完全適用。因此我們不必拘泥於更不能照搬各種既有經濟理論,而應建立我們自己的理論體系和模式,以解釋我們經濟發展的軌跡、我們屢唱“不衰”的本質原因,從而建立我國特有的經濟發展戰略。

  新常態就像新媳婦,其重點在於身份轉換。邁進這個門,當然是期待也預見將來會更好。儘管會有一段困難時期,不得不面對更為複雜的環境和更為多重的壓力,但這是成熟的必經階段。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