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什麼是真正的經濟發展 | |
http://www.CRNTT.com 2012-08-17 08:37:27 |
二、經濟發展中的“自然增長率” 文章稱,在經濟發展中存在著一種符合經濟規律的“自然增長率”。所謂自然增長率是一國、一地區在一定經濟發展階段,一定的技術水平、組織水平,一定的產業結構下不受緊縮性政策或擴張性政策的影響,其自身故有的經濟增長率。這樣的增長率是自然的,均衡的。改變自然增長率的關鍵是技術創新或組織變革。 中國經濟曾經有二十多年的兩位數的增長,那是因為我們當年“窮”,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經濟面臨崩潰的邊緣。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是我們的產業空間很大,以前我們不知道外邊的世界的精彩,改革開放使我們知道了外邊世界的發展和精彩;以前我們不能做,改革開放使我們可以跟著做。例如我們跟著做彩電、做冰箱、做手機、做汽車、做現代服務業,我們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二是發展之初基數小增長率容易高。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由於開放,世界上很多的產業基本上處在一個平面,例如大家都有手機,都有汽車,都有網絡,所不同的是技術層次的高低。 在給定的技術層面上,當產業空間相對“飽和”的時候,經濟進一步的發展,需要尋求新的產業支持,而不是靠“膨大劑”放大原來的產業。況且,我們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常情況下再要保持兩位數的經濟增長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對於當前中國經濟的“自然增長率”應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曾經的高速度使中國容易形成一種“速度情結”,並以高速度為驕傲。這種情緒容易誘發很多不好的東西,使我們動輒就刺激經濟,一再錯失調整經濟結構的良機。歷史證明,經濟下行,是調整結構、轉變經濟方式的良機。我們應當抓住當前的機會,調整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三、歷史證明,擴張性刺激只能是飲鴆止渴,經濟下行更多的情況下並不缺錢,缺的是產業興奮點 文章指出,每遇經濟下行各國政要都容易採取擴張性的政策。在當年凱恩斯主義誕生的時候,就有學者評論,自從凱恩斯主義誕生之後,西方民主政府再也不用擔心由於經濟下滑導致本屆政府的下台了,他們完全可以花錢製造一次繁榮,然而緊接著而來的是滯脹。 歷史證明了上述判斷的正確性。首先是面對1929 年的經濟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實行了一系列的擴張性政策。這些擴張性政策似乎恢復了經濟,但復甦的時間卻經歷了10 年,且在1933 年開始復甦不久,第二次衰退又於1937 年來臨了,並且是有史以來最急劇的一次衰退。甚至有人認為,如果不是一系列的政府刺激,那次危機不會持續那麼長的時間,甚至不會有第二次衰退。其次是上世紀80 年代末到90 年代初,日本經濟由於房地產泡沫破滅以及股災等原因開始衰退。為了阻擊衰退,日本政府採取的辦法就是靠大規模的財政支出和減低利率刺激經濟。前後實施了9 次大規模的刺激政策,其中有7 次規模高達1萬億至18 萬億日元。日本政府每刺激一次,經濟就有短暫的復甦,但只要刺激政策結束,經濟就馬上下滑。這種靠打“強心劑” 辦法並沒有使日本經濟真正好轉,相反使日本經濟更加糟糕了。更次,由美國次貸引發的危機與2011 年互聯網泡沫有關。 當時泡沫破滅,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但那次衰退的時間很短,實際上只有一個季度,原因在於美聯儲降息刺激房地產進而刺激美國經濟,阻擊衰退,但代價是美國次貸危機這種更大的泡沫和更大的衰退。最後是面對2008 年由美國次貸引發的全球危機的中國政府4 萬億的救市計劃。4 萬億的救市計劃同樣難以超越經濟規律本身的制約,雖然短時間保持了兩位數的經濟增長,但卻帶來了許多負面效應:產能進一步過剩,特別是被扶植的產業,環境進一步惡化,以及巨額的地方債務,並由此導致了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下的極度緊縮政策又直接導致了民營企業的融資難,錯失了產業提升的良機。目前的經濟下行,是“後4 萬億時代”的必然。 擴張性政策為什麼其效果是飲鴆止渴呢?原因在於:⑴所以發生經濟危機,更多的時候是產能過剩。馬克思曾經深刻地指出,“工廠停工,原料堆積,制成的產品充斥商品市場。因此,如果認為這種情況是由於生產資本缺乏造成的,那就大錯特錯了。正好在這個時候,生產資本過剩了”。 生產資本就是產能,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刺激性政策雖然可以臨時增加需求,但緊接著而來的是更嚴重的產能過剩。⑵到底是缺錢,還是缺新的經濟增長的興奮點,或者說缺新的引領性產業?顯而易見的是,危機時雖然缺錢,但更缺的是具有引領性的產業興奮點。於是我們看到,走出危機的關鍵在於一系列創新。馬克思曾經指出,固定資本的更新是資本主義走出危機的契機,講的正是這個意思。面對當前一些企業的困境,我們經常這樣發問,“如果沒有創新給你錢又能怎麼樣?”在這種情況下,實行擴張性政策更多地注入貨幣,只能在原來的產業層面上重複地擴展。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靠一國實行的刺激政策是相當有難度的。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