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需實現更高質量的經濟增長

http://www.CRNTT.com   2012-07-13 07:38:35  


 
  蔡志洲:在近幾期中國經濟增長報告中,我們先後關注了宏觀調控和外向型經濟問題。在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外向型經濟貢獻很大。外資刺激了中國的經濟增長,並帶動了一批外向型民營企業發展起來。外資給我們帶來了資金、經驗、技術,但是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過度地依賴外向型經濟,也產生了很多的問題。比如貿易順差、過度消耗資源,這些問題都很值得研究。緊接著我們又做了產業結構方面的研究。後面還做了在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該如何應對的問題。去年的報告我們重點提出應該有一個發展方式的轉變,要追求等量的投入得到更大的產出。

  今年的報告我們延續上年的思路,提出要繼續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相對穩定,通過深化市場化改革,為自主的、市場導向的經濟增長創造更好的環境,在新的基礎上改善經濟增長的總量失衡與結構失衡,實現更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如果說去年我們的報告重在提出問題,那麼今年我們就想在去年的基礎上給出解決問題的大體方案。

  為什麼這麼建議?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從2008年到現在的4年裡,世界經濟復甦的進程非常緩慢。美國還沒有走出困境,歐洲又陷入了泥潭,從冰島到希臘再到意大利,主權債務危機不斷發生,影響著市場信心。

  這一輪全球經濟衰退的發生以及演變,從深層次看,還是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的動力出現了問題。從新世紀開始,美國科技革命的腳步開始放慢,來自於這一領域的經濟增長的動力開始減弱。而虛擬經濟如果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撐,是不可能保持長期的景氣和繁榮的。歐洲的情況也是類似的,從表面上看,是整合的貨幣政策和分散的財政政策之間出現了矛盾,一些國家違背公認的國際規則、單獨加大財政政策的應用力度,企圖使經濟渡過難關,結果事與願違。實質上還是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乏力,無法憑借自己的力量償還債務,最後出現了系統性風險。因此,短期和表面的國家政策所帶來的危機,從根本上說都是由市場本身缺乏活力帶來的,在這種基礎上決策者再缺乏對經濟活動的客觀判斷,採取脫離實際的刺激措施,只能使情況更加惡化。

  現階段增長的關鍵是提高效率

  問:您怎麼看中國長期經濟增長的潛力?

  蔡志洲:從經濟增長的長周期看,目前中國經濟增長仍然處於高速增長階段。從1978年-2010年,中國GDP的年均增長率為9.9%,而全球金融危機以後的三年,儘管我們在經濟增長中遇到重重困難,各年的經濟增長率仍然保持在長期年均增長率附近,這說明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勁趨勢並沒有顯著改變。

  但問題在於,如果不轉變現有的經濟發展方式,不及時地把以粗放擴張為主的經濟增長轉變為以技術進步推動的經濟增長,不及時地調整經濟結構改善總量失衡和結構失衡,在目前的總量規模以及經濟結構上,中國就有可能像那些曾經進入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一樣,經濟增長出現徘徊。

  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時間效率的繼續提升要以要素效率的提升為杠杆,而實現要素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徑,就是以深化的市場化改革帶動體制創新。推進這種改革有可能會放緩眼前的經濟增長步伐,但如果經濟增長的成果能夠真正得到有效的利用,用於消費的部分能夠最大限度地改善全體居民的福利,用於投資的部分能夠長久地發揮效益而不是很快地轉為閑置甚至是報廢的資產,那麼略低一點的經濟增長所提供的效益則可能更大。

  在這種取向下,中國的年均經濟增長率可能會有所下調,如從改革開放以來10%左右年均增長率下調到8%-9%之間甚至還可以更低一點,但仍然可能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如7.2%以上(即每十年翻一番)。

  這樣,我們在效率、結構、總量的發展上就會取得更好的均衡,在2020年左右或者更早,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中國的人均GDP就有可能達到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GDP總量有可能相當於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的2/3左右,占世界經濟的份額和人口比例接近,那麼,中國經濟的發展就可以說是成功的。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