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 |
新移民改變香港 也將改變中國 | |
http://www.CRNTT.com 2011-07-21 14:33:16 |
到了最近這幾年,還出現了投資移民的政策安排。中國一些“先富起來”的上層階層,也喜歡換個身份。他們不僅來香港定居,生孩子,還喜歡炒樓,將香港的房子,在這兩年間炒到歷史的新高點,也將一些過去被視為只是中產階層安身立命的地區,如太古城、又一城等,也炒成了豪宅,平均的價格,已超過了一萬港元一平方英尺(約十萬元一平米)。這也和香港人的收入水平脫鈎,讓香港的中產階層望樓興嘆。 也就是說,在三十年間,內地新移民在香港的形象,從窮苦的底層到豪氣的高層,反映了中國政治和經濟權力板塊的移動。他們在香港的位置,也映照出時代的變化,展現了中國從鎖國到融入全球化浪潮的成果。 未來中國的改革之源 不容忽視的是這十幾年間,中國新一代的大學生,在香港校園造成的衝擊。儘管在大學本科中,來自內地的學生的比率還不是很高,但在研究生里,內地生已是占了絕大多數。從香港大學到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的八所大學的中國內地學生,都是成績優秀的一個群體,他們求學香港,改變了這座城市的學術氛圍。他們之中,除了公費來讀書的尖子生之外,還有不少是私費來港攻讀學位。這些每年數以萬計的學生,畢業後大部分也留在香港工作,或是去歐美國家留學,然後再重返香港,他們肯定對香港和中國內地的命運軌跡會帶來巨大而又微妙的影響。 比如才在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所畢業的賈選凝,是典型的中國80後,她的大學本科是在北京念的。在香港拿到碩士後,在《文匯報》出任副刊記者,但也在香港電台參與節目廣播。她最近在香港著名的《信報》寫一個有關城市感情的專欄《心經》,吸引了不少讀者的眼球。 正在香港大學念經濟的90後同學素珊說,她來到香港後,發現了一些過去根本看不到的書和電影,這也因此改變了她的職業生涯規劃,她決定在香港考研究生,爭取更深入地去了解中國的經濟發展。 這些二十來歲的中國新一代,都會不斷進行香港和內地的比較,並對內地的制度創新作出思考。擁有香港生活經驗的他們,每天都在比較兩地的差異,為什麼在法治、言論自由與城市管理的水平上,內地和香港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出入兩個系統,他們幾乎每天都會有點滴在心頭的反思。 這些反思到最後也許會成為中國改革的力量之源。如果香港可以,為什麼中國內地不可以?如果香港可以落實法治,那麼中國內地就理應對推動法治更有信心。如果香港的言論自由並沒有帶來什麼禍害,中國內地就更應有信心將那些重重的限制減少、消除。當兩地的這些對比不斷出現時,它也會化為一股沛然的、莫之能禦的力量,走進千萬的人心中。 另一方面,香港的中國內地新移民,也強化了香港對北京的認同感和主體意識。他們在中國成長的經驗,對國家的認同,都有一種感染力量,使中國在香港和國際社會的地位上升。每天在香港電視上出現的中國國歌,成為香港國民教育的主旋律。香港一些高端的、富裕的、也在專業上很有成就的新移民,卻是超越了香港某些媒體所說的“洗腦”,而是在國家認同的過程中,展現了對中國命運的承擔。愛國不是被動地“唱好”,而是要主動尋找變革的新路徑。 也就是在香港全新的平台上,新移民揮別原來的“路徑依賴”,尋找超越過去既成體制的理念與實踐,在國際化的香港,發現中國改革的最新靈感。 這也使香港的新移民社會洋溢著全新的動力。有些充滿抱負的新移民甚至考慮要在香港的民主政治格局中參選,香港作為中國的民主先聲,也有了內地元素摻雜其間。 從歷史的長河來看,香港的中國內地新移民,將成為法治和民主自由的載體,他們改變了香港,也會改變了中國發展的軌跡。這也許是歷史的意外,但也是中華民族的福氣,在香港與內地人民交換生命碎片的過程中,也必將淬煉一個新的香港。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