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馬勇:辛亥最大的啟示是妥協

http://www.CRNTT.com   2011-05-14 09:56:35  


 
  更為蹊蹺的是,南北對決的雙方基本上與孫中山和革命黨人無太大關係,南北主力陣容其實都是清政府在最後十幾年自己一手調教出來的新軍。南方的主力是張之洞的湖北新軍,北方的主體是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他們雖然分屬兩個系統,但畢竟都是漢人,都同樣接受了近代東西洋思想的影響,特別是由於那時朝廷從來沒有想到過軍隊中立化,而總是鼓勵新式軍人關心政治,於是這批近代軍人到了關鍵時刻竟然成為左右大局的主要力量。

  南北僵持了兩個月之久,南方的條件非常簡單,先是要求朝廷盡快答應立憲派多年來的要求,這也是朝廷預備立憲規劃中已有的項目:提前立憲,立即召集正式國會。這個要求只是將規劃中的項目予以提前。然而,朝廷對於這樣的要求吞吞吐吐,於是弄得全國不耐煩,十四省相繼起義,宣布獨立,號稱光復。從此,君主立憲也就成了過去,南方革命黨人在這樣的形勢下,提高了要價,要求朝廷承認民主共和,否則就訴諸武力,準備北伐,直搗龍亭。

  革命黨人要北伐當然也沒有那麼簡單,問題是如果清廷一直僵持,一直不答應南方的要求,什麼事情都會發生,一場混亂,或者如法國大革命那樣一場持續數年的政治復仇血腥屠殺,也未必不會出現,於是中國人的政治智慧面臨著一場空前的考驗。

  此時的中國已經不是簡單的中國人的中國,外國資本經過甲午戰後持續進入,已經在中國經濟構成中占據相當份額,持續的政治動蕩不僅不合乎中國人的利益,也不合乎列強的要求,國際國內都希望南北中國人能夠各讓一步,達成妥協,重建秩序與和平。於是,經過漫長的南北和談,應該說南北雙方都有讓步。清廷犧牲了自己的江山,以一種誰也沒有想到的方式實現了晚清政治領導人一直念念不忘的“萬世一系,皇權永固”。假如不發生後來的帝制複辟,滿洲人的小朝廷依然可以在紫禁城裡稱孤道寡,那也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