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政治“不改革”的限度

http://www.CRNTT.com   2011-03-30 09:42:42  


 
  與此相反,一些人則認為,中國現在的政治制度已經足夠健全,沒有必要加以改革。自改革開放以來,“改革”一詞包含著積極進取精神,具有非常正面的含義。但“改革”的含義正在發生急劇的變化。在這些人眼中,“改革”已經成為了一個貶義詞了。一種越來越普遍的官方觀點是,中國的政治制度無需變化,其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持這種觀點的人似乎顯得越來越自信。這種思想最顯著地表現在激進的左派。他們認為中國現存制度遠較西方的制度優越,中國應當把“中國模式”向外在世界推廣。 

思想分裂與對立越來越甚 

  這兩種對立的觀點的存在使得中間立場難以生存。這可以明顯地從中國社會對總理溫家寶有關政治改革的談話的對立反應看出。自去年“兩會”之後,溫家寶總理多次談論政治改革。作為執政者,意識到現存體制不改革不行,提倡政治改革很是自然。但讓人們驚訝的倒是中國社會對此作出的對立反應。激進自由派對溫家寶的講話作了自由主義的過度解讀,而左派很自然對此作了相反的解讀。圍繞著溫家寶數次強調普世價值,自由派借此來推動西方式改革,而左派則竭力否認任何普世價值存在的可能性。中國社會在意識形態的光譜上的分裂和對立,可以說越來越甚。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意識形態對立背後的經濟和政治利益的高度對立。改革的既得利益化,是近年來中國社會的一大趨勢。從改革的意識形態、議程、政策制定到執行,各個環節都受制於既得利益。這些年來,中國並不缺乏各方面的變化,但這些變化都是由各種既得利益所操控。這些變化很難是“改革”,因為它們只有利於增進各個既得利益的利益,而對執政黨整體、社會和國家利益不僅無益,而且有害。在很大程度上,一些既得利益已經非常強大,它們能夠有效推動有利於自己的利益的變化,同時有能力有效阻礙任何不利於自身的改革。一旦當某一改革理念被認為不利於他們的利益,他們就會群起而圍之。 

  沒有改革,政治制度就很難適應日益變化的社會和經濟,並且最終導致激進的變革,包括革命。換句話說,防止革命的唯一路徑就是改革。革命是激進,改革是漸進。在中國的環境中,革命的結果往往是沒有變化,因為在很大程度上,革命就是推倒重來;漸進的改革才是真正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政治改革方面的經驗告訴人們,不改革就會導致危機,而激進改革導致倒退。 

  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國沒有發生西方式的改革,但中國的政治改革以自己的方式進步並不小,那就是漸進改革。“民主與法制”是政治改革的主題。在1980年代,鄧小平對法制建設的強調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今天人們所看到的法制話語,就是那個時代確立和發展起來的。1990年代有了很大的進步,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法治建設為政治改革的目標。在強人政治的時代過去之後,中共十七大又提出了黨內民主引導人民民主的政治改革目標。黨內民主是為了解決黨內的接班人交接、確立黨的領導集體權威,和遏制黨內腐敗等問題;人民民主則是為了解決社會參與政治問題,同時也為民主進程提供自下而上的動力。而“引導”的概念,則表述了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的關係問題,即要追求一種有序的民主進程,以避免自發無序的政治變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