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別總怪中國富人不捐錢 | |
http://www.CRNTT.com 2010-09-10 10:14:46 |
社會不公平會強化人對財富的占有欲 事實上,一個社會慈善與公益事業的發展同這個社會的制度環境息息相關,而富人是否熱衷做慈善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此。社會結構最核心的要素是公平與公正性,公平的社會環境有助於淡化人對財富過分強烈的占有欲,也意味著一個人可以憑自身的能力獲得與其能力相匹配的社會地位,並有尊嚴地生活。 制度不能提供有效保障,錢成為最大的保障 如果社會上升的途徑得到制度保障,那麼財富對於個人作用就會大大降低。對擁有一定物質基礎的家庭來說,只要子女獲得良好的教育,父母也不必擔心子女在一個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中無法獲得良好的社會地位。在此前提下,巨額遺產對於子女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相反,在中國,無論富豪們還是普通工薪階層,更願意將巨額財富留給子女,往往是他們對社會公平的信心不足,對未來無法把握。這樣,留給子女的財富就成為對子女的一種有效保障和安慰。他們未必不知道過多的財富容易使子女喪失奮鬥的動力,但權衡利弊,財富的保障往往更有現實意義。 慈善需建立在對財富的絕對擁有上,無恒產也無恒心 在另一個層面上,對私有財產權的有效保護,也是對富人們捐獻資產的一種承諾和鼓勵。恰如中國古語所言,“有恒產者有恒心”,“恒產”指的是穩定的物質基礎,而“恒心”則是指穩定的精神訴求。人向善的美德,皆與擁有“恒產”這一可以自由支配的財富有關。對私有財產權的保護,可以最大限度地釋放公眾創造財富的智慧和熱情。只有富人能夠後顧無憂的絕對保有並支配自己的財產,大量巨額的財富捐獻才會成為可能。從這個角度來說,西方國家由於私有財產得到強力保護,從而在客觀上為其慈善與公益文化的形成創造了制度條件。 有安全感有保障,富人慈善才會成為可能 據《南方周末》此前對中國新富階層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富人認為巨額財富給自己帶來的是“不安全感”和“煩惱”。在這其中,不排除有的富人財富來源不合法所帶來的不安,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財富的不穩定性。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