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紐約時報:恐怖主義的誘惑 | |
http://www.CRNTT.com 2010-01-16 09:39:34 |
2.在招募成員和進行交流時使用的是英語。這些激進分子不會與某個特定國家發生固定聯繫:他們從一場聖戰轉戰到另一場聖戰,可能的話,就在訓練營中栖身,他們絕不會參與當地的政治活動。他們所表達的怒火不屬於某個真實存在的共同體,而屬於一個虛擬的共同體。 3.存在明顯的代溝:大多數激進分子與家人決裂,或者與他們關係疏遠。他們的伊斯蘭教信仰是經過重新建構的。他們從來不提傳統或傳統的伊斯蘭教義。 4.他們採取個人行動,脫離了通常的共同體紐帶(家庭、清真寺和各種伊斯蘭教社團)。他們獨來獨往,不參與社會或政治活動,甚至也不參加傳教活動。他們的社會性活動是,同那些與自己極為相似的人建立個人聯繫,或者是在某地建立一個志同道合者的秘密小團體(9.11事件的劫機犯,2005年倫敦爆炸案的實施者),或者是在巴基斯坦某個邊遠地區建立一個訓練營,或者幹脆在網上聊天。 5.在過了一段“正常”生活後,他們突然跳進暴力活動的深淵。他們是心理上的輸家,是一些沒有了根的人,他們通過一己之死成了虛擬“烏瑪”中的假象英雄。 在“基地”組織中,有種現象令人不解:雖然很多恐怖分子的確可有可無,但“一次性”戰略還是讓該組織失去了很多能長期發揮更大作用的聰明人。在阿富汗一個中情局基地實施自殺式襲擊的約旦恐怖分子就是典型一例:他的成功引人注目,效果卻是短期的。如果長期作為間諜潛伏下去,對“基地”領導層來說,他的用處原本可以更大。在這種情況下,自殺式恐怖主義不是一種戰術:它本身就是目的。 這表明,“基地”沒有建立一個伊斯蘭國家的政治戰略。它有一個全球性敵人:西方。它並不是要在中東推動建立一個恐怖主義哈裡發國家,而是致力於對美國這個世界大國發動一場全球性戰鬥。 意識形態在年輕的國際主義聖戰者的激進化過程中幾乎不扮演任何角色。吸引他們的不是某種意識形態,而是一段叙事,一段關於全球廣大穆斯林受苦受難的叙事。還有,孤獨的復仇者,也就是英雄,可以通過在逃離這個他發現沒有自己立足之地的世界的同時贏得名譽的方式,救贖一段不能讓他感到幸福的人生。 如果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準備進行新一輪反恐戰爭時還是不能了解這些現實,它們就不會取得什麼成效,就像9.11事件以來的這8年半一樣。威脅不是來自某片可以入侵或占領的土地,而是來自我們如今都已深陷其中的全球化了的網絡。 (來源:中國網,01月15日, 作者:奧利維爾.羅伊)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