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結構性問題 香港必須重視 | |
http://www.CRNTT.com 2009-09-01 11:20:22 |
解決為數甚多的低教育水平的勞動者的就業問題,解決大量青少年就業問題,抑制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並改善弱勢群體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條件,都需要特區政府在推動知識產業的同時,制訂和實施具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如果香港本地解決不了這些結構性問題,行政長官就應當放開襟懷,從深化香港與內地融合的角度去謀求對策。 行政長官曾蔭權先生正在撰寫2009-10年施政報告。他已經表明,這一份施政報告的主題是,發展檢測和認證、醫療服務、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產業、環保產業、教育服務等六大產業,以推動香港向知識經濟轉型。 儘管筆者對於六大產業是否都是當前香港“已經形成”而“具優勢”的產業尚持異議,但是,對於曾蔭權先生終於明白香港需要發展知識產業以實現向知識經濟轉型,培育經濟新增長點以推動香港經濟重返長期持續增長的軌道,筆者願意給予積極評價。 這裡,補充指出另一個重要觀點:香港尚存在若干結構性問題不是發展上述六大產業所能解決的,需要行政長官及其管治班子另闢蹊徑。 結構問題仍有待解決 是哪些結構性問題呢? 首先是香港青少年的嚴重結構性失業。 2009年8月18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公佈,2009年5月至7月,香港整體失業率維持於5.4%;但是,青少年失業率急劇惡化。15歲至24歲青少年的失業率由2009年1月至3月的10.5%升至12.6%,人數達43,000人。其中,20歲至24歲青年的失業率為10.6%,較1月至3月增加1.1%,人數達31,000人;15歲至19歲青少年的失業率由1月至3月的16.6%急升至24.3%,失業人數達12,000人。 自1997年下半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青少年的高失業率便成了香港經濟的一個結構性問題,尤其15歲至19歲青少年的失業率多年高逾30%。 2007年是香港回歸以來整體經濟表現最好的一年,但是,青少年仍陷於兩位數百分率的高失業!即使2007年6月至8月香港整體失業率為4.2%,15歲至19歲青少年的失業率居然高達26.4%。嗣後,香港整體失業率不斷下降至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的3.3%,並維持該水平直至2008年6月至8月,但是,15歲至19歲青少年的失業率僅僅在2008年2月至4月跌至10%以下(為8.8%),隨即急升至2008年4月至6月的16.3%,並不斷攀升至最近的24.3%。 其次,貧富懸殊已形成“尾大不掉”之勢。過去10年,按家庭收入等分為10組的香港家庭,其中,收入最高一組與收入最低一組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無論香港經濟是衰退還是復甦,貧富差別擴大已是不變趨勢。香港的基尼系數已超過百分之零點五。以貧富懸殊而論,香港竟然不如許多經濟發展程度遠低於香港的發展中國家。 第三,與青少年結構性失業和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密切聯繫的是,香港勞動人口中有相當比重是低教育水平。10年來,情形固然有所改觀,但是,至今仍有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二的勞動人口僅僅擁有中三或以下的教育程度。 第四,香港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結構性特點十分頑固。我曾多次向內地各方面的朋友介紹香港大企業的標準:製造業企業僱員在100人或100人以上的為大企業,非製造業企業僱員在50人或50人以上的為大企業。這樣低的標準令內地朋友們無不忍俊不禁。但即便按如此低的標準,香港至今絕大多數企業仍屬中小企業! 為什麼香港至今仍沒有像模像樣的高科技行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規模普遍小而無力承擔“研究與開放”。正因為此,特區政府應當以更積極的姿態來推動香港向知識經濟轉型。所以,如果曾蔭權先生真是如同劉兆佳教授在接受《香港商報》記者專訪時所披露,只是“稍為改變”傳統的“積極不干預主義”,那麼,不能期望2009-10年施政報告會有任何“驚喜”。 施政報告應點出知識經濟前路 上述香港經濟結構性問題都不是推動檢測和認證、醫療服務、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產業、環保產業、教育服務等六大產業發展就能克服的。解決為數甚多的低教育水平的勞動者的就業問題,解決大量青少年就業問題,抑制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並改善弱勢群體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條件,都需要特區政府在推動知識產業的同時,制訂和實施具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如果香港本地解決不了這些結構性問題,行政長官就應當放開襟懷,從深化香港與內地融合的角度去謀求對策。 此外,希望特區政府統計處盡快編制出版新的關於香港知識經濟的統計透視,幫助香港社會和特區政府認清香港邁向知識經濟的差距,為行政長官制訂政策提供事實依據。 從2007-08年施政報告強調基建到2008-09年施政報告重彈“金融業一枝獨秀”再到2009-10年以推動知識經濟轉型為主題,行政長官走了一大段彎路,望新施政報告不叫人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