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熊玠:馬英九與奧巴馬相比 馬很難

http://www.CRNTT.com   2009-05-30 00:23:04  


奧巴馬是美國政治文化的產物,馬英九難以與他“同等待遇”。
 
    再比較馬英九與奧巴馬個人之理念與作風

  現在,我們要比較馬英九與奧巴馬個人的理念與作風。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在如何評價馬政府的執政表現上,有一個較為可靠的全面認識。

  第一,雖然馬英九留學美國多年接受美國高深教育,上任之初有人以為他會完全搞美國式政治,但事實證明並非如此。奧巴馬總統作風所代表的,才是美式多數決的政黨政治。所謂多數決,並不僅限於決策辯論時的投票那一剎那。廣義來說,即多數黨當家,既有責任也有實權。譬如奧巴馬上台後,除了內閣全換民主黨人以外,連白宮的管事與職工悉數撤換。他沒有必要考慮內閣是否須含有非自己所屬政黨的成員在內,以維持一個理想的政治彩色平衡。他的選擇,除了黨籍外就是惟才(包括經驗)是用。由於他走的是“多數(黨)決”路線,所以,他不假辭色很尖銳地指責上一任(共和黨)總統之差錯,必須糾正。如此作,一則為了國家好,另一則也是建立自己威望的辦法之一(見下)。他的內閣,全是他認為能配合自己政策的民主黨人,唯有國防部長蓋茨連任以外。白宮內部的人手,更是全部替換自己心腹。所以他百日執政下來,一般對奧巴馬的評語是他“團隊很有經驗”,並能配合他的改革維新需要。

  比較之下,馬英九之作風則不盡然。首先他的“內閣”組成要照顧到有非國民黨成員,以示政治彩色並非一面倒。因此而一時造成自己國民黨內部很多人的不滿。“總統府”的工作人員,據說還留有若干陳水扁時代錄用的。如這樣的說法屬實,雖然能代表馬英九的寬宏大量,但難免多少與一再外傳“總統府”機密走漏有關。如問為甚麼有此作風,那就牽連到馬英九的治國理念。如果說奧巴馬除了作“多數決”政黨政治的總統外,只想做個超級政治明星,馬英九不但要做“全民的總統”,而因為自幼熟讀聖賢書再加庭訓潛移默化,所以本能地還要實行現代聖人之治。要仿傚古聖“先王”,做到“無為反無不為,不治反無不治”的境界(註二)。因此他上任後公開表明要“退居二線”。這樣造成一般人對他兩個負面印象。首先,一般人不懂得他“退居二線”是要學聖人之治的意義,遂令他遭到“無所用心”之非議(故有人稱之為“阿鬥”)。最顯著的民間反應是“我們沒有選劉兆玄出來,為甚麼要他頂替擔當第一線重任”﹖可是在“閣揆”劉兆玄以及“閣員”受到民進黨一再不斷的惡意攻扞與修理時,馬英九又因自己才是民選“總統”(而非如堯舜禪讓而來),所以不得不出面頂住鋒頭,用以呵護屬下,以求公正。這又在民間造成是他承認錯在自己的印象。再由於馬英九要“以政領黨”,用以避面來自反對黨捏造“國民黨專政”之異像。這樣不但造成自己黨內大老的反彈,也在民間造成了他不知如何領軍的印象。如果因此而造成他的民調評價居低難上,也沒有甚麼希奇。

  第二,因為馬英九要學聖人之治,再加他生性忠厚,所以儘管他由上一任“總統”手中接來一付爛攤子,但卻始終沒有像奧巴馬那樣將上一任八年亂政所造下的惡績,指名歸咎於前任“總統”。於是造成了“扁債馬還”的後果。這不會幫助提昇他的民調支持率,也可想而知。

  另外,因為馬英九沒有明確與上一任“總統”切割,所以有的原先出自陳水扁時代的政策,雖然背後是照顧民進黨特殊需要而設,但馬英九也許是要表示他兼顧不同政黨的意見,卻不多問其詳地接納下來。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僑務委員會”是否裁撤或合併“外交部”的問題。事緣陳水扁時代,由於綠營發現海外華僑除了少數支持綠營的以外,大多反對民進黨政府的台獨路線。因此陳政府要貶“僑委會”之重要性,乃有強將“僑委會”裁撤或合併的動議。馬政府未察其底細,也煞有介事地大談“僑委會”的裁併問題,直到海外華僑團體紛紛激烈反對為止。此事雖已告一段落,但在海外僑界餘音蕩漾難免。當然對馬英九在海外僑界的聲望,也不會有正面的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