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中央投資資金減少或拉開政策調整序幕 | |
http://www.CRNTT.com 2009-04-30 09:42:42 |
這樣的尷尬揭示了當下財政政策的局限。換言之,既有的財政政策工具在選項上側重於直接參與,而相對淡化了對內生經濟增長動力的維護。前者固然能夠對宏觀經濟指標優化發揮直接作用,但卻存在著持續性與穩定性不足的問題。市場內生增長所帶動的需求才更加理性,而很多政策主導的項目往往會出現背離市場需求的問題。 以鋼鐵行業而論,之前依照相關的產業結構優化導向,國內鋼鐵企業側重於大力發展高端板材,逐步淘汰線材、螺紋鋼等“低端產品”。但遺憾的是,在此次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主導的投資項目卻選擇了見效最為迅速的“鐵公雞”——鐵路、公路和基建等。而這些項目投資所帶動的鋼材需求恰恰就是線材、螺紋鋼等建築用鋼材,反之,板材等所謂的高端產品卻並無用武之地。 這就是市場理念給行政思維開的玩笑。儘管表面看來無論是“淘汰落後產能”、還是“投資拉動經濟”都是正確的決策,但是行政思維卻很難磨合其中的市場邏輯矛盾。以此觀之,面對嚴峻的經濟下滑風險,在基本實現了“救急”的政策目標之後,需要更加冷靜地思考與觀察,而並不是簡單的數字依賴。 由此觀之,由於項目“成色不好”以及審批制度的嚴格,導致第三批中央投資資金規模減少,其實是一件好事情。它表明調控者在思維上的積極調整。事實上,如果把政策實施視為治病救人,那麼之前的政策核心是挽救垂危病人。而隨著好於預期的一季度經濟數據公布,以及PMI等先行經濟指標的好轉,表明中國經濟已逐步從最困難的時期走出來,當下的政策選項應轉而側重於病體的“調養與恢復”,而不再是大用猛藥。 以財政政策而言,除了直接的政府項目資金投入外,立足於“調養”的政策還有很多,比如減免企業與個人的稅費開支、優化一次分配與二次分配結構等。這些政策的效果側重於扭轉居民終端消費不足的局面,有助於實現居民“有錢可花、有錢敢花”的目標。而經由終端消費所帶動的經濟增長,才是市場自發選擇的淘汰與優化機制。就以當下的經濟形勢而言,的確已經到了對“保增長”政策工具進行積極調整的時候,第三批中央投資項目資金規模的減少或許正是相關政策調整的序幕與開端。 (作者系第一財經頻道主持人,經濟學博士)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