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文懷沙事件”標明“國學”已死?

http://www.CRNTT.com   2009-02-23 10:04:10  


“文懷沙事件”標明“國學”已死?
  中評社北京2月23日訊/南方網今天登載文章《陳季冰:“文懷沙事件”標明“國學”已死》,作者認為,“文懷沙事件”近日能够在社會上激起如此強烈的反響,實在有點出人意料;一般國人不能原諒文懷沙的深層原因,因為他(們)是表裡不一的“偽君子”;正是從這一基本落腳點出發,可得出一個十分令人沮喪的結論:傳統意義上的那種“國學”和“儒學”已經死亡,並且在可預見的未來,它也沒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全文如下: 
 
  “文懷沙事件”近來能够在社會上激起如此強烈的反響,實在有點出人意料。一來文懷沙老人在社會上儘管也屬大名鼎鼎,但他畢竟不是新聞媒體上正當紅或學術界首屈一指的超級明星,如季羨林或饒宗頤;再則,他那些遭到質疑的醜聞,像“虛報年齡”、“因猥褻、強姦婦女入獄”等都已是陳年舊賬,按理說事隔幾十年後再翻出來,不至於讓喜新厭舊的現代讀者那麼津津樂道。 

  我對文懷沙的人品學問———即“國學”話語中的所謂“道德文章”———幾乎一無所知,沒有資格、當然也不想加入事件本身是非黑白的爭論。我更想從此事引發的轟動引申出去,探討一下近年來日益升溫的“國學熱”或“儒學複興”的前景。 

  許多人也許還記得,3年多前,“新儒學大師”鄭家棟涉嫌重婚、偽造文書和協助偷渡的新聞一經曝光,曾經引起過比今天的“文懷沙事件”更加強烈的輿論地震。讓我們先作一個假設,如果鄭家棟和文懷沙不是憑借“國學”或“儒學”贏得名望,而是兩個從事西方哲學的著名教授或研究員———比方說北京大學教康德哲學的老師,上述醜聞同樣發生在他們身上,會招來普通民眾這麼大的關切嗎?答案多半是否定的。這其中的道理並不十分複雜:“國學”在中國人心目中從來就不是一種專業化的學術,它寄托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整套理想化社會規範。所有人(包括我)都堅定地認為,一個真正的“儒學大師”就應該是孔孟學說的衛道士和中國文化傳統的繼承者。所謂“知行合一”,是中國古代學術有別於西方現代知識體系的最大特色。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