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春節易名之爭反思傳統文化“內虛”

http://www.CRNTT.com   2009-01-26 11:14:39  


 
  他不懈地對此進行著過度闡釋,甚至不惜上綱上線,將改名的意義無限拔高至“複興華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的高度,假如他不是希望以山寨的方式揚名,那此舉只能讓我們窺出他的焦慮與內虛。

  看到國人對傳統習俗和文化堅守不力;看到中國端午節被韓國人搶注;看到聖誕節、情人節等洋節“大舉入侵華夏”,風靡神州;看到春節等文化氣息日漸式微,作為學者,或許他比別人更為痛心。因此才會有這樣的“文化過激”行為。這樣的行為我們可以理解,擔心西洋文化蠶食傳統文化,其實是文化不自信心理。

  但是要為中華傳統文化補血,絕非如此輕佻的改名之舉可以全盤承擔的。文化如人,在交合中誕生。全球化語境下,我們理應有一個寬容的心態。守在自己狹隘的圈子裡,盲目排斥所有外來文化無異於閉關自守。如果連西洋歷法都不敢接受,又何談繼承傳播中國文化呢?

  同時,文化又不是一成不變的,每時每刻都在成為歷史,並且形成新的傳統。中國有一個大的傳統,每個人有自己小的傳統。開放的時代,爭自己的傳統就是爭國家的傳統。弘揚傳統的最佳方式,不是終日刻板地對著祖宗的遺物三叩九拜,而是逐步恢復歷史的記憶,讓所有的傳統、智慧在知識的圖景中複蘇。

  我們不要文化專制,但我們要堅守傳統文化中一切精華,並對其進行不斷的批判性提升。如城市建築,可體現一座城市的生存品質、文化內涵和歷史魅力。一座城市的記憶,又承載起了人們共同的鄉愁。

  這樣的鄉愁是我們對傳統最溫馨的記憶。當然這需要一個大的社會環境來涵養這樣的精神。而民意支持率永遠是文化生命力的直接表征,所以弘揚傳統文化,需要每一個人身體力行,從心靈最深處認同我們的文化傳統,並在舉手投足間揮灑出來。這首先又要從摒棄黃先生這般虛有其表的文化心理開始。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